入廊管线数全市第一 将用机器人巡线监测
2017-09-27 07:09:00 来源:长江日报

第四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受邀嘉宾代表昨日考察什湖地下综合管廊示范段记者胡冬冬摄

本报讯(记者史强朱波通讯员孙克强)未来,工程完工后整个中法生态示范城的地面将看不到一处管网,空中没有一根线缆,而实现这一奇观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什湖地下综合管廊。它到底长什么样?9月26日,长江日报记者现场见证了这处地下“魔法场”。

管廊结构如同时空隧道

管廊建于地下8米处,记者26日下午来到管廊前,不禁被其独特的设计所震撼。记者面前矗立的是3座4.5米高、13.5米宽的大门,每扇门后是一条长长的隧道,两边对称安装着两排一人多高的金属架,未来的各种管线就架设在这些金属支架中。记者漫步在支架丛林中,仿佛置身一处处时空隧道。

据中法生态城地下管廊项目负责人称,地下管廊位于中法生态城核心区,设计全长32.89公里,建成后将沿汉阳大道、新天北路、新天南路、知音湖大道形成主干环网。管廊设计理念借鉴了法国经验,入廊管线集电力、燃气、热力、通信、给水、排水等多种管线,也是目前武汉市监控智能化最高的综合管廊工程。

未来将用机器人巡线

如此规模的管廊怎样管理?据介绍,管廊管线舱分别为高压电力舱、电力/信息舱及综合管廊舱。各舱内不同位置均将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包括温度、湿度、松动位移、地理信息等各类物联网传感设备,建成后一个电子平板就可感知整个地下管廊运行情况。

施工单位中国一冶项目部称,分类排放管线,是为了消防安全和检修便利。各舱均用气溶胶灭火装置替代水雾装置,防止灭火时的水汽干扰电子设备运行。管廊中有两处设计国内领先,一个是500毫米直径的真空垃圾管,可利用真空动力快速收集片区固体垃圾,减少地面垃圾转运对环境影响;另一个是热力管,将连接地热源,向城市输送热力。

建成后的地下管廊,进出管廊检修需通过智能终端操作,未来将采用机器人巡线管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