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长江大保护关键在“共”。武汉创新建立以生态补偿机制为重点的保护机制,从根本上破解“九龙治水”局面,形成共抓、共管、共享的保护合力。
通过水质监控倒逼,建立奖罚分明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江河区域断面水质为考核依据,实行常态化、信息化的监测制度。今后,各个区的断面都要安装水质监控器,一旦流出水质下滑,要用资金补偿下游,做到真兑现、真奖罚。
同时,通过建立绿色发展考核体系,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
此外,重点优化沿江产业布局,严禁在长江、汉江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布局新建重化工园区和危化品码头。
共抓长江大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之事,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在全市发起“民间湖长”“河流守望者”等志愿者活动征集,向黑臭水体宣战,吸引各方力量加入河流湖泊保护与治理行列。
武汉还率先发起共建“江豚学校”,辐射整个长江流域。今年6月,来自美国密西西比河之滨的10岁小女孩杰西卡随访学的父亲到汉,身为“江豚迷”的她,参观了长江流域首个“江豚学校”——武汉市大兴路小学。
同月,“长江江豚拯救联盟”在汉成立,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及20余家企业,共同树立社会化参与拯救长江江豚的里程碑。
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就一定能打赢保护母亲河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