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拯救联盟”在汉成立,树立社会化参与拯救长江江豚的里程碑记者高宝燕摄
谋定而后动。武汉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四水共治”为突破口,以创新“六大保护机制”为抓手,将建设“安澜长江”“清洁长江”“绿色长江”“美丽长江”“文明长江”五大保护行动层层推进。
这些担当与作为,体现武汉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底线之思、创新之举。
长江沿岸是武汉的发展宝地。武汉市委提出,要划定沿江两岸用地控制区域,以地方立法形式固定下来,保护起来,将发展空间预留给子孙后代。
“四水共治”强力实施,成效明显——
今年主汛期内,江南泵站等16个重点排水项目发挥效用,中心城区抽排能力提升50%;武昌南湖及汤逊湖地区、青山地区及汉阳部分地区抽排能力倍增,周边区域的广大市民不再受渍水之苦;
“海绵化”建设的青山江滩二期建成开放,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观江休闲的好去处,“会呼吸”的生态缓坡堤防式江滩,更为城市防洪体系再添新样本;
今年9月,国棉水厂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排口被截流,结束了周边生活污水直排入江的历史。目前,中心城区12个污水骨干体系基本形成,8个黑臭水体完成消除黑臭任务。
东湖也传来“捷报”,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张霄林说:“目前东湖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湖水由不适宜鱼类生存的劣V类转变为可供游泳的III类。”
武汉还首次提出促湖城融合发展、东湖绿心创新“大湖+”模式,通过实行湖泊“三线一路”规划控制,探索“大湖+”环境保护、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等多个模式。
保护河湖需要治污,提高水质,但治污还远不是保护河湖的全部内涵。恢复河湖生态,其实是确立一种环境伦理,使生态环境成为生活尺度,重塑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资源环境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物化对象,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再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相融共生,生态环境理念在不断深化。武汉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种种创新举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指向生态文明内涵,秉承中华文化传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