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公园郊野问鱼景点
熟悉青山公园的市民都知道,公园东南侧的丽秋山曾经是一个较为荒凉的小山,树木种植较为凌乱,相比靠近和平大道一带的公园西北角,这里是一个相对人迹罕至的区域。
如今,伴随着海绵化改造的大步向前推进,整个丽秋山的景色变了:内湖驳岸变成了生态式的,湖边的厕所不再将污水直排入湖,山上的林间小路上不仅铺上了碎石子、瓦片和青石板,路边还打下了杉木桩,地下的海绵设施还在雨水来临时能够“渗、滞、蓄、净、用、排”。
因地制宜增加海绵城市设施
设计师石硕说,为了把青山公园的海绵设施设计好,他来了这座公园无数次。在不断勘察地形的过程中,结合丽秋山的实际情况,他最终决定设计四个大区进行综合改造。
“青山公园非常有特点,整个被二号明渠、青山港和南溪包围,想进入公园都必须过桥。”石硕说,正是想到公园具备山、水资源,四个大区就分别利用这些优势进行规划。
在郊野问鱼景区前,石硕说,这是四个大区中间面积最大的一个,约5万平方米。“你可以看到我们将原荒山上造型优美的树木大量保留,保留比例超过了50%,因此我们也将那些外形不好、与地势不符的树木进行了移栽。”
此外,本次海绵化改造还将原先四四方方的水泥湖泊驳岸全部破除,改为有曲线的土质生态驳岸,这样就恢复了土地和湖泊的联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让人不解的是,在园区一些主干道上,仍然铺装的是传统沥青路面,对此,业主代表王艳华解释说,公园主干道在未来会通行一些运送器械和树木的工程车辆,为了保证路面强度,海绵城市设施并不适合,此处排水就采取了设坡引水的方式,“这是因地制宜搞改造,而不是为了改造而改造的生动例子。”
解决山体水土流失
在前期实地勘探青山公园时石硕就发现,虽然丽秋山不高,但山体坡度较大,一遇到雨水较大的情况,山上的泥土就会被冲刷到山脚下的水泥路面上,水则会积在山脚下的低地上,给市民游园带来阻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设施就派上了用场。在靠近山体的一侧,路边石的高度远高于另一侧,这在客观上先起到了挡水作用。在将水挡住后,一部分水积存在已经挖好的植草沟内,植草沟地下有暗管横穿道路,将水直接排往南溪中。
剩下的一部分水通过重力作用,沿着山体向下流去。山脚下,一个名为曲泽汇芳的景观区,正好承接这部分雨水。曲泽汇芳景区处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营造形态曲折的生态旱溪的方法,将雨水引入渠道中,雨水或下渗,或沿旱溪继续向下流淌,直至排入公园内的丽湖中。
“整个过程既解决了山上的水土流失问题,也解决了山脚下低洼地积水的问题,通过旱溪的导流,还在山脚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景观带。这就是海绵城市设施的神奇魅力!”王艳华说。
笔者注意到,在曲泽汇芳的两侧,分别是两片树林,两侧的樱花树和梅花树,又给景观增色不少。未来,游客会在漫步旱溪时,看到随风飘来的樱花花瓣,感受大自然的瑰丽。
保持公园杜鹃花特色
在杜鹃花溪景区,一条数百米长的生态旱溪穿其而过,不同品种的杜鹃花则紧邻旱溪而栽。据了解,杜鹃花是青山公园的另一大特色,为了延续公园的传统,在进行改造时,特别考虑到这一点。
石硕介绍,在公园内建设了数量较多的旱溪,在一些水系较丰富的地方还建设了几级池塘,这都是为了水体的沉淀和净化考虑的。同时,随着季节雨量不同,旱溪和池塘内的水量也会有明显变化,这也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和繁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大有裨益的。
在公园的花溪叠瀑景区,生态护坡上种植了各色野花,在春夏时,护坡将呈现出不同色彩,对提升公园景观大有好处。
王艳华说,为了截断公园内的排污渠道,公园内6个卫生间全部采取了一体化净化措施,一些老旧卫生间还进行了拆除重建,污水不再直排公园内的水体。
据悉,整个青山公园海绵化改造项目预计将在11月上旬完成,届时一个更美的青山公园将呈现在市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