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四大“会呼吸”的公园生机勃勃
2017-10-30 07:10:00 来源:长江日报

改造后的戴家湖公园

青山公园生态旱溪

海绵化改造后的青山公园

青山公园内杉木桩和瓦片铺就的透水道路

从碧水集团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在市、区两级海绵办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1年多的紧张施工和建设,位于青山区的青山公园、和平公园、桥南公园和戴家湖公园海绵化改造进展顺利,目前正在全面收尾,经过此番改造后,上述公园有了“吸”与“吐”的魔力,如同“会呼吸”一般。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要改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让雨水落下以后,能够通过湖泊调蓄、绿化等“留一部分”、通过排水管涵“排一部分”,再通过净水系统“净一部分”,减轻集中排水的高峰压力。

漫步于青山公园后门的丽秋山中,游客会惊喜发现,这座原本的荒山,因为海绵城市改造,移步成景,步移景换。由杜鹃花溪、曲泽汇芳、郊野问溪和花溪叠瀑四大景观构成的新景观,让青山公园游览的区域大大增加,而海绵城市设施不仅起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作用,还成为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公园因势利导,将低洼处改造成为雨水花园,解决了公园的积水问题。同时在公园的景观提升上下了功夫,杉林平台、林下平台和健身场地的建设,不仅让公园颜值更高,还给了游园的市民更多的休闲娱乐场地。

位于三环线下、天兴洲长江大桥正下方的桥南公园是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本次海绵化改造后,园区采用绿色自然开放的排水系统来代替传统的排水管道。现状硬化屋面改为绿化屋顶,园路更改为透水道路,园区路两侧设置植草沟,同时设置大型的雨水花园与现状雨水储存池相结合。园区内透水铺装及雨水花园下设置渗透管,将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导入调蓄池中进行回用,下大雨时通过溢流口排入下游市政雨水管,最后排入青山港。

占地760亩的戴家湖公园由湖变山,又由山变湖,再变为垃圾堆,最后蝶变为公园,是武汉市首个生态修复而成的公园,堪称生态回归和城市历史的样本。本次海绵化改造,形成浣溪叠石、朝露晨曦、碧波观景及芳草连天四大区,同时还使得下垫面更具“海绵性”,径流总量及径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应对五十年一遇暴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