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康院士生前照片记者高宝燕摄
本报讯(记者李佳通讯员孙慧)7日长江日报记者从中科院水生所获悉,该所名誉所长、著名鱼类学家、淡水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建康6日晚去世,享年100岁。
上世纪30年代在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求学时,刘建康得知系里尚无研究鱼的教授,他忍不住向老师表明兴趣:“我想研究鱼。”他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鳝鱼的雌雄同体现象,并于1944年发表了《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被《自然》评价“打开了一个新颖研究领域之门”。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鱼米之乡没有鱼吃”,即使在武汉,鱼的供应也十分紧张,每个家庭每月只能凭票购买几斤。原来,当时渔业生产对大面积的湖泊、水库利用不够。1972年,刘建康主持课题,开展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之后,东湖鱼产量连续7年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东湖的实践,开创了我国大中型水面养鱼的先例,使亿万中国人吃鱼不再难。
同时,刘建康还成功进行了草鱼和鲢鱼的人工授精和孵化,为日后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打下基础。他主持进行长江鱼类生态调查,填补了我国淡水鱼类生态学空白。
据悉,刘建康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2日上午8时30分在武昌殡仪馆天元厅举行。
链接>>>
无私分享科学灵感不占一张邮票便宜
刘建康院士不仅自己做出了改写教科书的重大发现,还带领团队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无私地把科学灵感分享给同事、晚辈,直接导致了许多重要成就的取得。
最早关注到“武昌鱼”
1954年,由刘建康牵头,中科院水生所对梁子湖进行全面的鱼类生态调查,最著名的发现当数“武昌鱼”。
据后来的科学家回忆,有一次工作结束,恰逢周末,刘建康说买点鲜鱼给大家“打牙祭”。刘建康问:“买长春鳊还是三角鳊呢?”渔民建议买团头鳊,说这种鱼不同于三角鳊,好吃。刘建康追问两种鱼有什么不同,他敏锐察觉到渔民所说的团头鳊,很可能在分类学上没有记载,遂安排易伯鲁等人细心观察研究。
此后,国内外鱼类学者公认团头鲂(武昌鱼)的模式标本出自湖北梁子湖。梁子湖为“武昌鱼母亲湖”,易伯鲁被人们尊为“武昌鱼之父”。
帮学生“代”写信
“正直谦和”,是众多同事、学生对刘建康的评价。
他的学生、水生所朱作言院士回忆说:“1983年我从英国留学回国时,是刘院士从3间集体宿舍中挪出一间作为我的实验室。”正是刘建康院士的支持,才促成了鱼类基因工程的研究。
水生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王丁上世纪80年代拜于恩师刘建康门下,“有一天,我想跟国外科学家写一封信,但对自己的英语没把握,想请老师帮助修改。第二天早上8点钟,就拿到了改得密密麻麻的两页纸,我很感动,但也傻眼了,几乎看不清楚信是什么模样了。老师笑着说:我怕你看不清楚,用打印机给你打了一遍”。
刘建康院士年近九旬时,王丁还多次碰到他去邮局寄信,“凡是私人信件,他都自己拿到邮局去寄,坚决不拿到收发室让单位出资邮寄”。(记者李佳通讯员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