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社会治理持续推进,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明显。万松街工委负责人在赴上海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示范班”学习后,对标先进经验,对照自身实际,思路更加清晰:“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让社区真正自治,让社区工作者从日常行政事务的‘柜台’腾出手来,真正担当大家庭中‘CEO’,这正是我们厘清街道管理体系、优化街道管理机制的举措之一。”
江汉区各街道在社会组织建设上大胆探索,形成了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五方通力协作的治理格局。其中满春街、唐家墩街成为市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承接街道。
孵化——从“受邀”到“请缨”
加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孵化”,增强社区组织活力。社区是个“大家庭”,为了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江汉区各街道用丰富多彩的培训、分享活动,让居民都树立起“社区是自己的”“助人也是一种自助”“社会组织就是大家的组织”等理念。
让能人成为社团领袖。唐家墩街各社区通过开放式空间、“卡片式”工作法等方式,让居民群众根据自己的年龄、兴趣爱好、发展意愿等,顺利找到了自己的团队、平台,社区活跃人士特别是老党员、老教师、书法爱好者、文艺骨干争当社会组织的带头人。
实行共建项目“双认领”。满春街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社区与辖区单位开始主动共建——7个社区与23家辖区单位签定双向服务协议,社区居民按需“点菜”,辖区单位照单服务,为居民引来了全科医生团队、律师团队、家政服务培训班等。之后,从服务中受益的党员志愿者主动请缨,壮大“邻里帮帮团”“党员义务送餐队”等47支志愿队伍。
服务——从“草根”到“专业”
社区了解居民群众的诉求,社会组织拥有专业团队和技术,江汉区做好社会组织的“供给侧改革”,让一批有能力、有想法的专业社团“进驻”社区,让服务对接更精准。
前进街“六彩阳光工作室”,是一家专业社工负责运营的社工工作室。工作室提供个案咨询、为老服务、儿童托管等服务,搭建了“六彩阳光”童叟乐园,实现了人员、运营、服务专业化,通过惠民资金项目、公益创投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鼓励居民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治理。
万松街机场社区居住着很多军人家属、离退休老干部。社区引进“湖北省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为老宜居社区。在社区指导和策划下,该机构在重阳节与“军嫂风采艺术团”一起慰问了江汉区福利院;为空巢老人提供购医、购药、购菜等免费导购服务;开展“长者计划”行动,教老年人“玩转”手机、微信、电脑;专业心理咨询师教“老人当好老人”,为老人打开心结。
治理——从“独乐”到“共治”
利益共分享,困难同担当,有事大家办,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花楼水塔街“蓝马甲帮帮团”是一个由社工培育的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这支团队由原来分散的12位热心公益、有一技之长的成员组成,集中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提供系列免费上门服务,如:小家电维修、管道疏通、更换门锁等项目,并向居民发放了服务卡。
民意街“荷塘月色”文艺团队从最初夫妻两人的个人爱好,在家“吊吊嗓子、弄弄琴”,逐渐吸纳了社区文艺爱好者加入,发展到现在30余人的团队,还拓展了歌唱队、舞蹈队、乐队,每周在社区多功能活动阵地里排练两次,还承担了街道重大节庆、重要节点的宣传任务。
江汉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使居民多元需求与社会供给形成对接、社会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也帮社区“减负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