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龚萍)背街小巷的老旧社区,空间虽小,但人口密度大,是市民生活的大舞台。11日,市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上官莉娜提出,通过实行社区“微改造”,使之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新亮点,切实改善民生,实现城市“逆生长”。
据调研,全市老旧社区约有2643个,占主城区住宅区总数的66%,居住人口约有325万,占总居住人口的55%。全市共有83%的低保户居住在老旧社区。上官莉娜介绍,这些小区硬件设施老化,软件服务匮乏。在二三十年前建成的小区里,下水管、电气管道、绿化等设施开始老化,社区服务、停车场、电梯等设施也没有,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居住并不便利。
“微改造”是一种渐进式改造,在整体协调原则下对局部区域进行加建、新建、改建的模式。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更有利于保留与延续社区空间结构,在改造中充分利用老旧社区原有资源,降低改造成本,针对不同的建筑与环境质量问题,考虑保留、整治以及改造开发。比如在居住型“慢生活”社区,工业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商业文化社区等,在街区内设立邻里互助中心、书吧、阳光驿站、24小时便利店等便民设施;对社区改造中增加的公厕、电梯、停车等功能设施,给予容积率免增的政策支持;对老旧社区改造中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后期维护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政府通过加大改造和维护资金的投入等方式进行补助。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