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但斩获“湖北省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其发明专利“一种孔隙率可控的多孔碳化硅陶瓷的制备方法”还摘得“湖北省第十届专利金奖”。
而该专利曾为高校研发团队带来上千万元的收益。
去年年初,武汉工程大学陶瓷膜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组(8项)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学校依照相关法规,将此次收益的90%即1915.2万元奖给了研发团队。
这是《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通过后,该校首次将九成以上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给研发团队。
省市不断出台政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健全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去年5月,我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市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具体说来,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高校院所与职务发明人(含发明人团队)之间通过共同申请知识产权的方式,对新产生的职务科技成果进行分割确权。高校院所与职务发明人就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和申请知识产权的权利签订协议,可按不低于3∶7的比例共享知识产权。
该政策全面试行后,将进一步探索和推动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彻底打破束缚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枷锁,激发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而在科技人员密集的东湖高新区,出台了“新黄金十条”政策,除提出按“三七开”比例分割现有知识产权,保障创新者利益外,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实现向企业转移转化的,按照实际成交价的3%给予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补贴,每年每人最高不超过50万元。
提高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重,需要高校、企业、金融、政府四方合力。2017年,我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并组织了4场科技成果转化专场。如武大专场上,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业富的一项乙肝“净血术”成果获得了千万投资,该次专场共签约26个项目,总金额超14亿元。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