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施指导性最低年薪留住百万大学生
再过半个月,谭冲就要揣着新发的工资回江西南昌老家过年了。
2个月前,他见证了一场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签约仪式。
去年11月底,武汉市举行“部分企业新进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集体合同首批签约仪式”,共有50家各类企业的100多位企业家、职工代表及新留汉大学生代表参加,44家各类企业现场签订集体合同,在全市各类企业中率先落实新进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标准。
谭冲所在的航发集团也是其中之一。
2017年刚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隧道工程专业的小谭,一进入航发集团下属隧道公司,就享受到了这一城市福利。他说,“把工资待遇标准通过集体合同的形式进行保障,让我们留汉大学生们感到特别安心”,荷包充裕,让他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上,多了更多的动力。
武汉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工会签订,合同签订后,最低年薪标准将不再只具有“指导意义”,还多了法律保障,“按照合同约定,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试用期满后,企业为其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年薪标准”。
武汉拥有89所高校和130万大学生。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武汉市委市政府开启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提出“专科生4万元、本科生5万元、硕士生6万元、博士生8万元”的最低年薪指导价,以吸引更多的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用良好的就业创业条件彻底打破武汉培养大学生却留不住大学生的尴尬局面。
目前,2017年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30.1万人。
去年11月2日,武汉发布首批31662个“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校园招聘岗位,所有岗位的薪资全部达到最低年薪标准,其中年薪10万元以上岗位近万个。此后,武汉在本地及上海、成都、南京等地开展20场校园招聘活动,累计供岗11万余个,达成意向3万余人。招聘中,最低年薪标准写进了合同。更多像谭冲一样的年轻人,通过招聘留在了武汉。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