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TRUDEBELL(1868—1926)在这本书里的出场就不寻常:她和海关人员周旋,衬裙和蕾丝边内衣里却藏着手枪和地图。
贝尔家境殷实,祖父设立了英国第一家炼铝厂,并且当过市长、国会议员,叔父当过驻伊朗大使,她本人则是牛津历史上首个获得一等学位的女性。
贝尔见识不俗,翻译过波斯诗人哈菲兹的诗集;数次登上勃朗峰。阿尔卑斯山有一座格特鲁德峰,即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在伊朗与一位英国外交官坠入了爱河,在遭到父亲的反对后,以两次环球旅行宣泄心中积郁,并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和考古学。她拥有了学者、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登山家、探险家等多重身份,穿越中东沙漠时排场很大,随行的骆驼或骡子有二十头之多。
贝尔敏于观察,勤于记录,她绘制的地图对英帝国的决策产生过重大影响。她每天都往国内写信,再把日记本写得满满当当。其他探险家搜集蝴蝶或稀有植物,贝尔搜集“人”。她结交了各地酋长、贵族,并介入部落政治。
有一次她的旅行队被抢劫后,她发挥社交本领,和强盗头子一起烤面包、抽烟,不仅所有的设备都归还给她,还确保了前路安全无忧。
她通晓八种语言,对阿拉伯和中东各部落的地理、政治有了深刻了解。一战期间,她成为英国驻开罗情报部门“阿拉伯局”的成员,那个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她的同事。
后来,贝尔成为英国驻巴格达高级专员的东方事务秘书,力主建立一个新国家——伊拉克。
1921年12月4日,她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今天早上我在办公室愉快地划出了伊拉克南部沙漠的边界线。”在另一封信中她又说:“我再也不参与推举国王这样的事了,责任太重大了。”
贝尔活了58岁,死后葬在伊拉克。2015年,讲述贝尔故事的电影《沙漠女王》上映,妮可·基德曼主演,不过票房惨淡。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