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刘峥通讯员宋晶)绿壳蛋、药食两用、养殖效益高……6月27日上午,在江夏区五里界东湖村村民张大海的家庭农场,市农科院专家为村民们送来了数百只“五黑鸡”鸡苗,让大家啧啧称奇。
8年前,张大海得知家庭农场前景向好,他东拼西凑借了60万元,将30亩地打造成自己的循环农业家庭农场:用村里打豆腐的豆渣来喂猪,猪粪在池里发酵,制成农家肥种菜,蔬菜的残叶投入鱼塘养鱼。
张大海干农活舍得下苦工,半夜三更,冒着蚊虫叮咬去浇水;太阳还没出来,又要下地摘菜。”辛苦的付出有了回报,2011年他的农场被评为武汉示范性家庭农场。
近年来,市农科院开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组织专家下村开展科技培训和服务。张大海的家庭农场用上了有机肥,建起了农残检测实验室,种起了有机瓜菜,养起了五黑鸡、大白刁等“尖板眼”,成为村里农业生产带头人。
土猪肉、农家菜颇受市民欢迎,张大海的家庭农场游客络绎不绝。他种植的蔬菜、养殖的鸡鸭不用运往市场,在家就有游客自己前来采购。规模不算很大的农场,生产的农产品经常供不应求。2014年底,张大海为他的“绿之界循环生态家庭农场”注册了商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大海燃起的创业火种,在当地薪火相传。在临近的花博园,张大海的家庭农场还帮不少人圆了创业梦,一些下乡创业者、留汉大学生租用他家的大棚成功创业。
2015年,从武汉商学院毕业的刘亮和朋友合伙创业,在张大海的家庭农场租大棚种起了多肉植物。两亩地、4个大棚,两人种的多肉植物在线上、线下都销路不错,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0多万元,随着花博园的建设,业务更加火爆。近期,刘亮已经在汉买房,两个创业合伙人对多肉产业非常看好,表示将长期在这里创业发展。
去年,武汉市号召“市民下乡”,年近50岁的张大海将自己的两栋闲置农房利用起来,租给市民使用。几位书画家合伙租了一栋,把普通农房整修一新,时常相约下乡挥毫泼墨,享受田园乐趣。另一栋租给了几位退休职工,他们经常带着朋友下乡垂钓、吃农家菜。村民们纷纷效仿,目前张大海所在的张家湾已经整出了20间空闲农房,服务市民下乡。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