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皇帝短寿与珐琅瓷有关?
2018-07-24 07:29:00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讯(记者冯爱华通讯员李亚茹)彩釉技术传入中国、造就华美的彩瓷器,而低温烧制的釉上彩也给人们带来健康隐患。21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做客武汉图书馆名家讲坛,为江城听众解读《中国古代瓷器上的外来文化》,他特别提醒,别用釉上彩瓷器做餐具。

王光尧致力于陶瓷考古、青铜器、宫廷典章制度的研究,并注重陶瓷考古与古陶瓷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故宫博物院藏有瓷器36万余件,他先后过手整理了其中的28万多件,还曾主持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湖北省丹江口市青塘村明代琉璃窑址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中国先民发明了瓷器生产技术并向外传播,中国瓷器也一直在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文化和各种技术。王光尧表示,从汉代开始,外来因素持续影响中国瓷器生产,如北魏时期西域胡人把彩釉技术传入中国;唐代青花瓷器的源起则可能受波斯青花陶器的影响,是中西亚技术东传的结果;元代青花是大食工匠在华工作的结果;明代青花瓷器从原料、器型、纹样都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清代皇室最爱用的珐琅彩瓷器更是直接引进了欧洲技术。王光尧认为,中国古代瓷器每一次生产面貌的大改变,或技术的飞跃性进步,多与外来文化影响有关,而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瓷器生产的进步和时代性变化,并最终成为世界的主流。

外来技术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完善发展,但也带来了未曾预料的隐患,比如釉上彩。彩釉技术传入以前,中国瓷器以青瓷、白瓷为主。而釉上彩技术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纹饰,然后二次入窑,用低温固化彩料而成。王光尧特别提醒,华美的彩瓷固然好看,但低温烧制的釉上彩含有汞、铅等物质,容易脱落,食用后有害健康,最好不要用做餐具。圈内还曾流传一种说法,清末数代皇帝短寿、无嗣,就与爱用珐琅彩瓷器有关联。

怎么辨别釉上彩?王光尧表示,有两种方法:一是手摸,能摸到花纹的,就是釉上彩;二是刀划,花纹能被划掉的,也是釉上彩。就安全性而言,白瓷是最好的,青花瓷的花纹画在釉下,也是安全的。

(长江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