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一度被视为恐怖的黑色死神,旧社会曾发生过火烧、土埋病人的惨剧。新中国成立后,一批麻风病防治机构建立起来。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52年,武汉市麻风病院建立起来,之后数易其名,成为今天的武汉市皮肤病防治院。当年,一批20多岁的年轻医生来到这里,第一件事就是分配宿舍,24小时查房值班,和麻风病人同吃同住。在谈“麻”色变的时代,一代一代怀着奉献精神的麻防人,守护着麻风病人的健康。
经过几代麻防人的努力,武汉市1994年宣布“基本消灭麻风病”,之后每年仅有少数几例散发病例。然而,由于麻风杆菌造成的神经损害是不可逆的,患者即便在治愈后,也会长期面临后遗症的困扰,绝大多数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如今,武汉麻风新发病人均可接受免费的检查和治疗,已治愈的麻风康复者则结合当事人意愿,选择居家养老或由政府集中供养。
花山杨洛山下,至今居住着120多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他们的疾病早已没了传染性。这些麻风康复者的生活及医疗费用均由政府埋单,每人每月的生活补贴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块钱,提高到现在的1430块钱。从医疗到生活,医务人员无微不至照顾着他们,确保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作为公益一类公共卫生机构,我们一直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麻风防治工作是我们的主业,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基调。目前,武汉市麻风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当下,我们工作的重心应从疾病诊疗更多转移到疾病预防控制上来,建立健全麻风病筛查机制,通过“防”有效避免这一古老的病种死灰复燃。
(武汉市皮肤病防治院党委书记陈福亭)
为麻风康复者免费实施畸残康复手术
撰文:武叶罗志娟柳隽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