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商“资本论”》,标题简洁、响亮、鲜明,又暗含玄机。正是冲着这个亮眼的标题,我选择采访它的作者郭淑芸。
郭老师告诉我,《武商“资本论”》是先有题,才有文,报选题之前在心中酝酿了很久。在谈“资本”就心虚气短的年代,短短5个字,足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要破除思想禁锢,‘资本’这个关键词一定要上题”。
1989年从人大新闻系毕业后,21岁的她被分配到长江日报。她没有像大多数女孩那样,去政文部、文化副刊,而是主动要求当一名经济新闻记者。“我特别渴望真正把握时代的方向,了解中国的现实,并思考自己能够做点什么。”郭老师说。
郭老师出生于1968年底,她这代人在求学、工作时期正好赶上改革开放,自身生活与改革开放的轨迹紧密相连,思想转变、观念革新、风尚变化,让他们兴奋、好奇,同时特别喜欢阅读、观察和思考,自自然然养成了“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的家国情怀,常怀“把所有的学养、思考和期盼放到稿子里去”的迫切心情。
面对郭老师,我不禁问自己,做到了几成?90后的我,作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原住民”,我们其实每天都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标配”生活。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过剩时代”,整天被各种花样百出的广告和促销轰炸,24小时都能在手机上淘宝,很难理解祖辈和父辈们攥着粮票、油票、肉票,天不亮就去排队抢购生活必需品的日子;今天各种资本运作眼花缭乱,我们很难理解谈资色变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也许我们永远只能了解冰山一角。
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