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一米七工程闻名全国。参观过这项工程的人们成千上万,难以数计。然而,除武钢本厂职工外,有几人目击过一米七工程主体厂之一的硅钢片厂工作现场——哪怕是从电视上、图片上?报刊上不乏硅钢片厂各方情况的报道,但无人能从中探得工厂生产技术、工艺上的“蛛丝马迹”。
为何这样“滴水不漏”?个中“奥妙”,直到今年8月——武钢硅钢片厂建厂20周年之际,才为人们所知晓……
内行皆知,硅钢素有冶金产品中的“工艺品”之称。一种硅钢产品,往往是多项专利的累加,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1974年6月3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了硅钢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转让合同。鉴于国际硅钢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日方在合同中要求,武钢硅钢片厂在20年内,不得向外泄露所转让的技术机密,并不得出口自己的硅钢产品。
漫长的“守密”从此开始。硅钢片厂先后4位厂长,“口径”如出一辙:信守合同。尊重他国知识产权,切切不可小视。
硅钢片厂投产后,结束了我国硅钢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声名远播。对欲参观者的吸引力颇大。但是,他们对这类要求总是一次次婉言谢绝。
要求参观者也不乏“贵客”。1991年11月6日,与我市结成友好城市的日本大分市市长木下敬之助一行来到武钢,要求参观硅钢片厂。按理说,这个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生”于日本,让日本友人看看未尝不可。但工厂认为:“规矩”与“友情”不能混为一谈,参观团仍被婉拒于厂门之外。
现任硅钢片厂总工程师的何礼君赴美宣读学术论文。一美国同行会间不经意问起武钢硅钢生产的有关情况。老何彬彬有礼道:因对日方有承诺,恕不相告。
武钢的信誉,赢得了日方的信赖。今年,武钢因硅钢26.5万吨扩建工程的需要,又顺利地与日方达成引进多项先进技术的协议。双方相约:新技术保密期为10年。在日本人眼中,“曾经沧海”的武钢人信誉,无疑属世界一流!
长江日报记者梅明蕾通讯员宋波
原载《长江日报》1994年8月18日一版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