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深水区的镜鉴
2018-11-26 07:52:00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日前,我在长江日报大楼见到了71岁的长江日报老记者黄启疆。他手里夹着一个文件夹,里面装着一本收录了他的报道的《好新闻获奖作品选》、一本关于他的报道对象《威尔纳·格里希》。

《格里希从严治厂纪事》获得中国好新闻二等奖,黄启疆认为,这与报道选取的角度“从严治厂”有关。在今天看来,格里希提出的那些理论似乎并没有什么高深的,但他对质量的苛求,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可以说是不为人理解的,也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从严治厂,质量第一”,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记者在采访与格里希有过交集的武柴老员工时,他们都对这位德国人的“严厉”和改革举措打心眼里敬佩。2005年4月17日,格里希逝世后,武汉市和德国的杜伊斯堡分别竖立了格里希的两尊铜像。原外国专家局局长周健文说:他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唯一筑铜像纪念的外国人,40年唯一的礼遇。

现在人们很难想象一位“洋厂长”当年在武汉乃至全国引起的震动。武汉市在引进人才上的大胆尝试,开了风气之先,为全国在引进智力助力改革上树立了典范。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3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对于当今或许仍有借鉴作用。

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长江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