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2018年的日历只剩下薄薄数十页。我不止一次问自己:用什么去集结育才人的精神,促进学校稳步健康发展?未来学校的办学,如何回归教育本原?能不能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是不是给予了学生最美好的童年,最坚实的起步呢?
于是,我从一个习惯做起:每天早上,我都会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来上学,除了外出开会,风雨无阻;每天放学,只要没有其他工作,我也会在校门口目送孩子们回家。
我们的老师们,是我尊重与理解的同路人。尽管困难很多,工作很累,但因为对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大家不为名利浮云,始终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不断坚守和创新。大家积极探索课堂模式,落实“轻负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的顶层设计,丰富课程的生命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好习惯、习得好方法、激活好思维”,为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奠基。
我们的家长们,是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学校邀请专家,开设育才讲坛,举办超级课堂,引领家长与时俱进,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的幸福不一定都是显性的、物化的、即时的,更多的是潜在的、精神的、延时的。守望教育理想的时候,工作是一份努力;执着教育情怀的时候,工作是一份感动;修炼教育品质的时候,工作是一种涅槃。经常有人会问我:什么是有温度的幸福教育?我想构筑有温度的幸福教育,是一群人的行动,是师生相互的温暖,像溪流,像月光,像音乐,流淌在师生心灵深处,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这就是育才人的幸福追求。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