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号夷白,字仲恺,广东省惠阳县人。
1903年,廖仲恺与夫人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两人在日本东京结识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从此坚定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洪流。1905年,廖仲恺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1922年8月,廖仲恺两次奉命前往日本与越飞会谈,在国民党改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23年2月,在孙中山返回广州复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后,廖仲恺先后担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和广东省省长等要职,全力协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后,廖仲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央党部工人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2月又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
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廖仲恺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他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忠实执行“扶助农工”政策,积极支持工农运动。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维护国共团结和国民党的革命方向,成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左派的核心和旗帜。他也因此被国民党右派视为夺取党权、拆散国共合作的重大障碍。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国民党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
据新华社电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