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特·格里希在著名德国公司GOETZE工作。在他36年的职业生涯中,历任生产、研发、管理、市场等岗位,也与中国企业打过交道。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德国公司有一批产品转到中国生产。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机器,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废品率却比德国高30%-40%。”伯恩特说,究其原因,是中国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对工艺流程把关不严,他们的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比较缺乏。经过德方培训后,中国出产产品的合格率马上提升了。“如果说德国制造还有什么经验可以让中国借鉴,普遍良好的职业教育,充分调动一线工人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德国公司,管理层经常倾听一线工人对于工艺流程的看法,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方案,并给予重奖。”
最近的一件小事,让伯恩特切身感到了“MadeinChina”的改变。
“前些时,我去牙医那里做根管治疗时,需要做一个牙模,买德国产品需600欧元,但中国制造只需360欧元。”伯恩特一开始害怕中国制造质量没有保证,但牙医说不会有问题。一试之下,中国产品的确价廉物美。
“MadeinChina”在20年前可能代表廉价产品,现在却成了质量好的代名词。伯恩特说,现在如果身边有人质疑中国产品质量,他会劝说“不妨一试”。
(长江日报记者蔡木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