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下午,82岁的原武汉柴油机厂工会主席陈虎初特意赶到汉正街都市工业园,见证伯恩特-格里希为父亲戴上“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我们武柴老员工,都很怀念格里希厂长。”陈虎初说,他带来一沓精心保存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是格里希厂长留在武汉跟我们过圣诞节,这张是厂长跟我们一起踢足球,这张是我们接待到访的德国代表团……”
陈虎初1972年到武柴工作,一直到1998年退休,曾与格里希一起工作过两年。
“那时我是工会主席,代表的是劳方;格里希是厂长,代表的是资方。双方少不了会打嘴皮子官司。”陈虎初回忆,格里希一上任,就对工人十分严格,上班时不让坐着,不让讲闲话,许多工人都很不适应,于是就找他去跟格里希谈判。
但是格里希我行我素,坚持严格要求。“不久,厂子里生产的机器质量变好了,效益提高了,工人们自然对这位新厂长开始敬重佩服。”陈虎初说。
在不少老武柴工人看来,格里希严格,却也有人情味。
“那时,他有个习惯,每天早上到工厂门口迎接上班的工人,也是监督大家不能迟到。有时,个别女职工送孩子来晚了,又怕他,就在厂门口一路飞奔。格里希每每看到了,就会让大家慢慢走,不算迟到。”陈虎初回忆说,格里希卸任后,还有许多工人念着他的好。
“因为他确实为工人们做了许多实事。比如他为我们修了三栋职工宿舍,至今都在使用;他虽然非常严格,却实实在在改善了工人们的工作条件;他施行结构工资制,有的工人钱拿少了,但努力的钱就多了,大家有了奔头,有了干劲。”陈虎初说,“改革开放40年,再回顾格里希的那些管理方式仍然有意义。”
长江日报记者蔡木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