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易德顺夫妇已经在渔场打工近半年。此后多次跟踪采访,两口子乐观的心态和强烈的脱贫愿望,深深感染了记者。
第一次和易德顺夫妇见面,是在梁子湖水系大桥湖边的一个小院,里面有几间宿舍和一个厨房,这是两口子和工友们吃饭、休息的地方。当时51岁的老易看上去比较消瘦,但精神状态很好。他说,他和妻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干活,为方便工作,他们平时就住在这里,每个月休息两天。
伍小春比丈夫小一岁,为人开朗。在交谈的过程中,她脸上不时挂着笑容,始终都没有抱怨过什么,只说要努力工作,尽快还债。
此后多次探访,易德顺都表示,如果不是生病,自己是不愿当贫困户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汤进明告诉记者:“老易一家都很乐观,他们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做事也认真负责,所以经过努力很快脱贫。”
1998年入党的易德顺在被帮扶期间,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他在渔场打工时有两个笔记本,一本是工作日志,另一本是党员学习笔记。2017年底找到新工作后,祝庙村党支部书记易安财告诉记者,易德顺在外打工的流动性大,但每个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村里还是提前通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也会赶回来参加。
“在各方帮扶下,我们家脱贫了,我和小春经常对儿子、女儿讲,你们有了能力,一定要多帮助能够帮助的人。”易德顺说。
(长江日报记者黄征)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