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年前,“武汉人”这样生活
2018-12-29 07:55:00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新馆即将试运行开放,馆内固定陈列展览“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将首次与观众见面。28日,长江日报记者作为唯一的媒体代表提前进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新馆一探究竟。

“盘龙城遗址陈列”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为浪淘千古——盘龙城的变迁;第二展厅为故邑风物——盘龙城的景象;第三展厅为角立南土——盘龙城的地位。

和传统的博物馆相对封闭的空间不同,展厅内大胆尝试“开放式”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空间,打破固有边界。盘龙城博物院院长万琳介绍,这样的展陈方式增强展项与展厅的联动,展厅与遗址的联动,观众与展览的联动,展陈空间通透、开阔,展览体验新颖、有趣。为增强对专业性考古展览的理解,展览中特别设计了以盘龙城先民为主题的卡通动漫形象,丰富了展览内容的趣味与活跃,尽可能地将专业的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像表达。

展览中的镇馆之宝——绿松石镶金饰件在展览中亮相,该饰件依托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对饰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文字、实物、图片配合的方式讲述文物复原和研究全过程,带领观众感受考古学家的文物研究之道。

有意思的是,在第二展厅“故邑风物”部分,通过场景复原、科技互动、3D打印等方式还原了3500年前的盘龙城人的生活状态。展厅有一件“大家伙”:宫殿的复原模型。模型采用解剖式复原方式,全方位立体展示宫殿建造过程,再现了早商宫殿的繁盛,观众还可以戴上互动眼镜,“进入”宫殿内部看看那时的场景。

展厅内展示了不少考古发掘的青铜器,包括鼎、鬲、甑等炊器,说明盘龙城先民已经成熟掌握了以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方法,充分利用热水和水蒸气来实现加热,保持食物鲜味。

由于盘龙城废弃后遭到自然侵蚀破坏严重,盘龙城遗址几乎没有发现粮食等食物遗存,但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当时居民的主食为水稻和粟,副食来源于各种禽类、兽类及鱼类。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驯养猪、犬、牛等动物。

(长江日报记者李翌通讯员李琪石梅)

(长江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