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郭丽霞通讯员殷卫国)为应对新高考,从去年9月开学至今的4个多月时间里,市四十九中语文教师王海玉坚持每天写教学日志,目前已累计完成11万多字。
王海玉被该校师生亲切地称为“老王子”,他是市四十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目前执教高一(5)班和高一(8)班,这也是他退休前所带的最后一届学生。
“今天,数学老师发难了。”长江日报记者在1月7日的《老王子日志》中看到,王海玉在教学日志中半开玩笑地吐槽,因为学生的数学题理解有误,“没教好语法”的语文老师成了“背锅侠”。王海玉分析说,高中语文没有安排讲语法,高考却有所涉及,仅仅依靠重复训练、机械记忆,往往事倍功半。他由此总结出应对方法:分类强化训练、指导学生做好积累、适当补充词法和句法知识。
语文学科如何应对“新高考”? 王海玉认为不应重复“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老路,要把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他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方向,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手段:给学生讲《沁园春·长沙》,他扔掉课件,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感受文本,再依靠小组力量解决疑难;范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他泣不成声,学生深受感染,或沉默或哭泣,从倾听中领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他将《诗词大会》的形式借鉴到课堂上,请同学们抢答《荆轲刺秦王》中的知识点,孩子们只恨课下得太早……
“语文是社会关注程度最大的学科,理应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王海玉说,坚持写教学日志,不仅是想为自己最后的执教生涯留个纪念,也希望借此促进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为“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顺应新高考”出谋划策。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