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趣”,东湖绿道建设,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3月11日,《人民日报》5版用1240字的篇幅,关注东湖绿道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介绍生态修复、路面变迁、精准治水等方面。
文章一开头,便通过观光车驾驶员鲁昕铭的介绍,告知游客如何玩转东湖绿道:“如果您要去落雁景区,可以到湖心岛换乘观光车;如果您体力有限,建议就在郊野道慢走闲逛;如果您想去磨山,建议去阳光大草坪躺一躺!”鲁昕铭说,他爱做东湖绿道游客的义务导游,“游客玩得开心,我也开心!”
东湖的生态修复得到多方关注和点赞,作为东湖风景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的核心工程,东湖绿道在规划设计上,将生态修复作为重点考量。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东湖绿道规划了13条生物通道;为开辟郊野道旁约千株原有水杉林作为景观,园林专家选择了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移栽树木不到10棵;在50多种铺装材料中,20多位专业人员逐一比较,最终遵循“海绵城市”理念,选择陶瓷颗粒砖、枕木等透水性材料,以及废旧回收可利用材料……
随文配发的“东湖绿道景观照”中,绿道宛如一条飘带蜿蜒在湖面,让平静的东湖更灵动秀美。在另一张“2018武汉马拉松在东湖绿道举行”的照片中,身穿五彩跑衣的跑者,在东湖绿道上健步如飞,身旁绿树成荫,身后高楼林立,大武汉有山有水、青春律动的美景,一览无遗。
张岚是东湖边湖光村村民,他见证了东湖道路的变迁:“原先这里的路很破旧,大货车来回穿梭,扬尘满天飞。现在绿道修好了,货车没了,路也宽了,我们饭后常到绿道散步、骑车。”2016年底开放后,东湖绿道鼓励绿色出行,只允许观光电瓶车、自行车和行人通行,或从湖面坐船游览。如今的东湖绿道上,每月仅电动观光车就服务约18万人次。
早在建设过程中,东湖绿道就坚持“水岸同治”,10年来,武汉市治理东湖主湖“一张蓝图干到底”,逐步斩断污染源,在东湖及周边汇水区域,形成一张有效保护网。2017年东湖主湖水质进入“Ⅲ类时代”,东湖水质持续向好,整体水质基本稳定在Ⅲ至Ⅳ类。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