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通讯员刘国龙余佳韩文静)19日晚,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大桥》作者刘宇来到“认识武汉”课堂,他以长江大桥为载体,为武汉理工大学的学子们讲述了70年来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从某种程度来说,大桥就是武汉,武汉就是大桥。”刘宇收藏了有含照片、票据、日记在内的大桥相关藏品2000余件。《大桥》一书中记录了三十多个人物故事,收录近千幅珍贵图片,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从武汉城市发展的过程来看,长江大桥无疑成为了记忆与文化的载体。“大桥牌洗衣粉”“大桥牌收音机”……刘宇展示了20世纪以大桥作为品牌象征的收藏品,他表示,长江大桥可以作为一个视觉传播研究的对象,还原武汉居民生活,展现长江大桥通车60多年来武汉城市发展。
“长江大桥不仅是武汉市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式建筑。”从个人情感层面的老照片、生活用品,城市层面的企业商标,到国家层面的货币、邮票,刘宇以长江大桥为载体,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市的变迁。
“在您看来,这个时代武汉新的视觉符号是什么?还是长江大桥吗?”在提问环节,自动化学院的王彤说。“伟大的时代会有伟大的建筑,长江大桥是武汉工业时代的标志,它的重要位置不会受到影响。”刘宇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地标出现。
据悉,武汉理工大学新学期“认识武汉”公选课将融入人文学科的内容,打造精品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深入解读武汉的发展历程。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