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贾康:
打造环境勿忘“竞争中性原则”
著名经济学家、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3月19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接提出“竞争中性原则”。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是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竞争中性原则的要义是,政府采取的所有行动,对国企与其他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影响都应该是中性的;政府的行为不给任何实际的或潜在的市场参与者(尤其是国企)带来任何“不当的竞争优势”。竞争是市场制度的灵魂,城市要创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让民企与国企等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能够公平竞争。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
转型升级倒逼营商环境改善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3月19日接受长江日报专访时说,北京改善营商环境,最大的亮点在于综合的氛围、综合的条件是全方位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改善营商环境,竞争非常激烈。人才、信息、资本、知识等要素在加速流动,唯有环境不能流动。未来区域竞争实际是环境的竞争,哪个地区环境优越,更适合创新创业的发展,要素就往哪里流动;反之,将减少流动或反向流出。
北京行政服务改革起步比较早,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发达,这些产业本身对环境的敏感性强。这种转型升级的先导性,倒逼北京在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
全国人大代表田春艳:
营商环境是竞争力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田春艳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市政府近年来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成效显著。营商环境是竞争力、吸引力,更是生产力。没有好的环境,优质项目引不进来、落不了地,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
一些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领域,迫切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开放市场、打破地方壁垒等,在很多地方都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有些城市的工程建设行业,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资质挂靠现象、不计成本的低价中标现象很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
本版摄影: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