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老城整体保护,让更多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
老旧厂房“变身”创新园区,让产业更有竞争力;积极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
连日调研中,记者发现正处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北京有一个特别的“三老”现象,透视“三老”现象,人们不难看出,人民的获得感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整治首都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环境;编制中轴线保护规划;扎实推进钟鼓楼周边疏解整治等30余项重点项目……一系列措施紧锣密鼓出台。成百上千条背街小巷环境获得整治提升;许多胡同的架空线入地,还一片澄净的天空;基本便民网点建设提升……
从798、郎园到莱锦、铜牛,近年来,仅在北京朝阳区,就有60余家老旧工业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创产业园区,改造建筑规模超过300万平方米。在全北京,已腾退老旧厂房超过242个,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
2015年,北京市人大率先立法通过《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成为全国第一个关于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地方法规。北京致力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即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区、街、居”4个层级的责任体系,让养老服务走到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和周边”,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
2018年,北京市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340余万份,为150余万名65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据新华社电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