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武汉码头的发展进入“大江经济时代”。20世纪初,随着汉口民族工业的发展,硚口以上的汉水边由民营企业修建了一些专用码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武汉有水码头243个,陆码头220个,码头工人5万左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码头的航运依然繁盛。
进入90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20年后,武汉码头如今显现出“复苏”的势头。2004年2月8日,阳逻港一期开港,是长江中上游第一个按国际标准设计的专业化集装箱码头。
市区港口码头配套功能不全,加上地处中心城区,转运集装箱货柜的货车进出交通受限,武汉市政府在20世纪初就启动市区码头搬迁工程。
2011年6月1日,阳逻港二期码头启用,汉阳杨泗港码头整体搬迁到阳逻港。2015年12月26日,阳逻港三期码头开港。
随着杨泗港码头的搬迁、滨江苑的开发建设、武汉港客运总站华丽转身,武汉核心区的三个核心作业区原来的功能基本没有了。
武汉港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前几年,码头还有一些散货、杂件,近几年,由于货物的集装箱运输,以及大型轮船化,大部分运输都转到阳逻港。目前剩下的码头,大都是一些码头公司,主要承担船舶维修、零星货物运输,或者河道清挖等水上作业,还有就是船舶公司的码头基地,城市货运码头的功能渐渐丧失。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