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张盼港记者徐鸣
在土耳其地震发生100多个小时后,中国蓝天救援队在土的工作也进入拯救生命的窗口期。当地时间11日上午9时许,队员们整理好行装,总指挥动员鼓舞着:少休息,才能多救人。
队员夏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日接到灾害和应急管理局安排,救援队需排查133个点,快搜有无生命迹象。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第一个抵达土耳其的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
几天前,夏明作为救援队的先遣队员,从新加坡飞往伊斯坦布尔,在夜里驱车10小时,赶往震中。他在前方理清最简便、最安全到达震中的路线,与当地协调安排临时驻地,将震区最新情况反馈给后方作细致分析。一路风霜,冻得直哆嗦,他沿路买物资,为后方队员“开路”。
后方救援力量到达后,夏明成了中国救援队与其他各国救援队及联合国的联络官。“信息流通很重要。”他说,幸存者在哪里,当地人知道最多。
■为队员找最简便、安全的路线
地震后,甚至只有几分钟,我就知道消息了。我是中国蓝天救援队在新加坡的负责人,第一反应就是要跟在北京的同事联系,了解清楚是否出队。我在国外,出发比较快,可以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作为先遣队员,我的职责就是“开路”。把前期所需要的数据,重要的资源都确定好,等大部队来了之后可以不耽误,直接开展救援。
当看到二次地震,我们非常紧张,觉得肯定要派出队员了。我立马办好签证买机票,抵达离震中较远的伊斯坦布尔机场后,通过震中的朋友了解到,灾难的打击非常大,很多地方都陷入混乱,我要在混乱的局面中找到可以托付的朋友们。
我们先遣组一共两人,其中一个同事留在伊斯坦布尔,负责在机场接应后方部队。我接着往前走,立马从伊斯坦布尔飞到了一个更靠近前线的小镇。我和当地商会的朋友以及另一位救援队队员,3人驱车从小镇机场前往马拉蒂亚。
这一路真的艰辛,首先路况不好,其次天气恶劣,还时不时有小级别余震。车开在结冰霜的地面打滑,风险很大,开夜车开了10个小时。
那时我最想传给后方的信息——走航线,不走陆路。我当时需要联系好航班,这样能保证后方队员不舟车劳顿,更简便,也更安全。
■当地居民为救援队员做土式甜甜圈
后方救援队员陆续到达后,我“开路”的工作也发生了完全的转变。目前,我是驻地的联络官,负责联络各国的救援队、当地的救援组织以及联合国。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信息流通”最重要。我们的救援队员怎样可以找到更多的遇难者和幸存者,这个信息大部分只有当地人知道。再就是跟其他救援组织联络,我们得知他们可能没有像生命探测仪、雷达这样比较先进的探测设备。如果我们每个队都配备了,一旦建立联系,我们就可以派人派车,派装备前往,共同进行搜救。
10日晚上,我们齐心协力救出一个小朋友,真的很鼓舞人心。当地媒体专程过来报道,我们中国救援队跟当地救援队一起合作,采用我们的仪器探测到小朋友的具体位置和生命体征。
救援过程中,不断有居民送来热茶、热汤,因为实在太冷了。还有居民给我们做土耳其式甜甜圈,送到废墟旁给我们吃。司机和翻译也都是自发来做志愿者的土耳其人,我们11日搜救到凌晨3时,他们也跟着熬夜。
虽然语言不通,我却觉得很像我们国家发生灾难时,不同地方的医护、救援队,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的——多帮助他人。没有国籍与民族的界限,互相鼓励。出于一个非常纯粹、单纯目的时,人类的光辉非常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