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周劼)今年是我国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英才计划”实施的第十个年头,正在武汉举行的中国数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首次举办“中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论坛”,特别邀请中学生参加,院士大家云集的高端学术会议上多了青少年的身影。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田刚院士在论坛上发言。
2月18日下午,“中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大会开幕式前召开。
论坛上,入选今年“英才计划”数学学科的16位武汉中学生及其家长现场聆听了3位知名大学“英才计划”导师分享的过去几年“英才”学员培养经验,交流、讨论了中学生如何爱上数学、学好数学、学会创新等课题。
“英才计划”是2013年起我国实施的一项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门学科。主持本次论坛的中国数学会“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冯荣权介绍,实施“英才计划”主要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以对基础学科兴趣浓厚的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为主,引导他们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田刚院士说:“这个计划的主要措施是让中学生能够在科学家身边接受指导,亲身感受科学家做人做事的风格,尤其在研究一线熏陶感染,激发对于数学的兴趣,保持对数学的初心。”
“每届参与‘英才计划’的中学生,我都建议他们先认真读一下这本《科学发现纵横谈》。”来自北京大学的“英才计划”导师卢朓在分享自己多年指导、培养“英才”学员的经验前,先做了一次荐书。《科学发现纵横谈》是王梓坤院士创作的一本漫谈科学发现的科普书,从自然科学发展史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一十四班学生王思奇入选了今年的武汉大学“英才计划”数学学科。18日,他和另两位入选的同学来到现场。他对东北大学邵新慧教授分享的一位优秀“英才”学员用线性代数的方法解决数字识别问题的故事感到很兴奋。他说:“这是一个很新颖的方法。我现在的研究意向和这个有些相似,都是将两个不太相干的方面结合、交叉过来,我觉得邵教授讲的故事,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和启发。我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盼。”
让高端、专业的数学年会里留下中学生的一席之地,冯荣权表示,今年的“中学生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中国数学会学术年会每届都会举办同类型的活动,让中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数学界的保留话题。
相关报道详见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