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开启,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的三位负责人回应了媒体记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在答记者问时王志刚介绍,基础研究属于科技创新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应该进行顶层设计。
“我们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王志刚说。
建成“中国天眼”FAST、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在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人工合成淀粉、纳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快速提升,推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通过基础研究才能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变未知为已知。”王志刚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企业从“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主体。”王志刚说。
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四分之三,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万亿元,企业购买占比超过80%。
王志刚表示,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使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下一步,科技部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王志刚说。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对下行压力,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
“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金壮龙表示,2022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我国制造业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他认为,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
“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都在50%以上,说明制造业处于景气区间。今年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金壮龙给出明确任务清单——
促进电子、汽车、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稳步增长;推进产融结合,持续加大各类投资;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扩大多领域消费;发挥地方积极性,支持各地产业有序发展。
“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金壮龙介绍说,工信部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黄润秋表示,我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黄润秋表示,在理念上,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道路和路径选择上,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方法上,我国强调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黄润秋说,下一步,要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