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刘海锋通讯员钟晗)你知道3000多年前的人们选择在哪里铸铜吗?在武汉长江新区,一个商朝留存的铸铜台地揭开了埋藏3000多年的秘密。
这个铸铜台地位于前川街道鲁台上北麓、滠水之畔的郭元咀遗址内。
3月7日,长江日报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从2019年至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黄陂区文物管理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队对郭元咀遗址进行了持续考古发掘,其间发现这处面积为1100平方米的商朝铸铜台地,出土各类铸铜遗物1253件。
在文物陈列室,记者看到考古工作人员修复完成的大量铜器和陶器,形状各异,做工非常精美。
而在铸铜台地发掘现场,仍留存有大量圆形烧土面遗迹、陶范坑、少土坑、垫土坑等遗迹,基本涵盖了熔铸生产的主要活动环节,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铸造青铜器。
记者在发掘现场注意到,铸铜台地有一处深约1.5米的大坑,里面残留有废渣和陶范。考古专家介绍,通过对此处土层的分析可以判断,这里是当年铸铜时用于堆放生产垃圾的地方,说明3000多年前的铸铜生产流程已经相当规范。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透露,铸铜台地位于滠水之畔,主要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有限,大量铜矿只能通过长江走水路运至此处,因此才能形成如此大规模的铸铜场所。这也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好的商朝铸铜遗存,同时将武汉市的工业文明上溯到了3000多年前。
2021年3月,郭元咀遗址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2020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