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市场的持续飞速发展,带动了诸多食材向产品化转型,趋于标准化、品牌化。同时,预制菜消费人群结构、需求也多元起来。
中百仓储里,下午下班的时间段,不少年轻小两口在冷藏柜里“寻宝”,全家福、腊肉炒泥蒿等经典湖北菜快手可制;盒马门店里,应季的春笋炒腊肉、香椿苗拌桃仁、油炸蒲公英等也颇受年轻家庭欢迎。“我切出的土豆丝都像棍子,厨艺实在拿不出手,偶尔来点预制菜,相对快、健康一点,还能做几个像糖醋里脊这样的硬菜。”一名年轻男士打趣道。记者看到,钱大妈、天禧佳生活超市中也有预制菜在售,预制菜中肉类居多,且多为宫保鸡丁、牛柳等常见菜品,购买人群多是一些年轻人。
“在消费人群结构上,女性、年轻用户带动了预制菜的快速增长。”国内海鲜水产上市企业国联水产预制菜C端负责人瑞妮介绍,近两年,零售端增幅翻了数倍,增长幅度超过行业端的中餐酒楼、宴席、火锅、西式快餐、宵夜等场景。
预制菜还“解放”了吃饭的场景。伴随户外露营热,烧烤、面点、卤味等预制菜攻略吸引了一众网友围观。抖音平台上,真人带货“露营+预制菜”热闹直观,有的产品销量过万件。
相比传统的连锁餐饮、团餐等行业端客户,预制菜在零售端的爆发力更加惊人,其中电商平台也成为预制菜抵达普通消费者的重要通路。京东预制菜负责人赵煜介绍,该平台上,预制菜女性用户占比55%,20~40岁用户占比73%;在地域上,一、二线城市占比总量超过60%,一、二线城市的中青年成为当下预制菜的主要消费群体。主要消费人群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除煎炸系列之外,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各省份招牌菜、礼盒套餐以及适合单身人群的“一人食”家常菜等销量也在不断上涨。
中国食材电商节创始人、良之隆董事长朱长良认为,有了更多高还原度的预制菜产品,十多年后我们的家庭厨房或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厨房、餐厅、客厅将合而为一。在武汉,预制菜市场及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合作体系建设大有可为。去年年底,武汉市政府出台新政,从十个方面促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大食物观,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和餐饮业转型升级。新政大力推进预制菜研发创新,鼓励预制菜食品生产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建设预制菜“产学研”基地。鼓励预制菜食品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以及奖补政策落地。同时,培育预制菜龙头示范企业,对使用武汉地区食用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的预制菜食品生产龙头示范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商贸流通服务企业范畴。
(长江日报记者孙珺见习记者李伊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