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医一根银针带出大批非洲中医
2023-04-06 09:18:00 来源:长江日报

(上接第一版)

■中国第28批援非医疗队队员

正在武汉接受集中培训

“我们有责任传承祖国医学,为人类健康贡献针灸力量。”年过八旬的湖北中医药大学孙国杰教授谈及援非经历、中医针灸,总是神采飞扬。

1976—1978年,孙国杰被选派担任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针灸科主任,让中医针灸在当地“圈粉”无数。

“针灸是‘绿色疗法’,是运用最多、最易被接受的传统医学。”多年来,孙国杰一直积极倡导和推动针灸国际化。看到针灸疗法被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民熟知和喜爱,他欣慰不已。

1997年,应阿尔及利亚政府要求,我国援阿医疗队在首都阿尔及尔新增了一支针灸分队,分别肩负穆斯塔法医院、本·阿克隆医院和总统府门诊的医疗工作,业余时间还承担着我在阿同胞的针灸治疗和部分出诊工作。

从医疗队配置针灸专家,到单独成立一支针灸队伍,从在沙漠牧区提供医疗服务,到走进阿尔及利亚首都,“中国银针”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

1998年,时年45岁的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罗惠平成为针灸分队的一员,踏上援阿之路。当时受援医院的中医医疗器械匮乏,出发时,罗惠平拖着两个大行李箱,装着的大多都是针、艾条、电针仪、火罐……“人肉”背着漂洋过海。

“到这儿之前,我从未想过这里的针灸接受程度如此之高。后来才意识到,数十年的医疗援助已经在这里深耕下中医的种子。”

小小的针灸诊室里,罗惠平和同事们每天要接待100多号病人。尽管忙碌,她对病人的治疗从不懈怠,精湛医术与谦和态度,让针灸分队获得当地人民的信任,并结下深厚的情谊。

“病人做完治疗,经常要接我们去家里做客,特别是到他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知道我们出行不便,还会开车接我们出去旅游。”罗惠平回忆道。

因割舍不下对非洲朋友的感情,2008年,罗惠平再次踏上援非之路。当年下半年本应退休的她,延迟了一年半退休,将自己最后的从医职业时光留在了非洲。

“虽然条件苦,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援阿的岁月,我觉得非常自豪。”罗惠平眼里透着坚定,她说,“人家说我们援外医疗队的医生都是民间大使。作为中国针灸医生,我们带着国粹针灸走出了国门,让大家都来认识中国,认识和喜爱中医药文化。”

除了罗惠平,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冯斌也曾三次援阿。他在阿尔及利亚先后医疗援助8年。“我的父母亲都是援非医务人员,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从小对这片土地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冯斌说,队员们走在街上,当地人都会用“ami”打招呼,就是“你好”的意思;当看到我们队服上“China”的标识,他们会竖起大拇指,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医生的感恩和尊重,更是表达中阿两国友谊的心声。

“阿国人民对中医的认可、对针灸的喜爱,是一代代针灸前辈们辛苦耕耘结下的‘果实’。只有有真本领能治好病,对患者关爱,才能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果实’。”第25批援阿针灸分队队员、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谭三春说。

60年来,27批针灸医生先后接力,一支“永驻”的医疗队不间断地为阿国人民“针情援助”。

3月,又一批医务工作者正在武汉接受集中培训。他们是中国第28批援非医疗队队员,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刘思敏将接力担任针灸分队队长。医疗队将于今年8月踏上征程,续写中非友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