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郝天娇)4月3日,在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韬氢雄”)园区内,一辆通体白色的氢能公交车蹚过水路、越过沙土路,稳稳当当停在长江日报记者面前。这辆氢能公交车搭载着雄韬氢雄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成功完成阶段路试,已无故障运行了上千公里。
雄韬氢雄武汉公司负责人唐廷江博士告诉记者,雄韬氢雄所有型号发动机系统都将在厂内进行稳定性、耐久性试验,该车需要跑足10000公里,后续根据实验情况相应增加路试里程。
“研发人员根据路试情况调整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相关技术参数,降低发动机系统氢耗,提升发动机系统效率。”唐廷江博士说。
为了路试的顺利开展,场地是必备设施。在雄韬氢雄园区内,企业打造了一个“燃料电池车辆试验场”,面积100亩,还设置了土路路段、涉水路段、沙土路段、快速路段“四大试验路段”,全面测试燃料电池车辆的各种零部件及系统工况。
不用加油、无需充电,3分钟“喝”满氢气,就能一口气跑上400公里,且全程零碳排放。这辆氢能公交车每天行驶100公里模拟公交车正常运行。在后台,记者看到实车数据显示:整车平均百公里氢耗为4.5公斤,发动机平均效率达55%以上。“这些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唐廷江解释道。
像雄韬氢雄这样的氢能龙头企业,在武汉经开区还有不少,东风公司、武汉理工氢电、康明斯、达安检测、武汉绿动等一大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氢能企业,在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上加快布局,武汉经开区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
“氢燃料电池的加氢速度比电池的充电速度快得多,可以在几分钟完成,功率密度也更高,可以解决低温启动以及里程焦虑等问题,很适合新能源车辆搭载。”唐廷江说。
此外,武汉已形成制—储—运—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武汉市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指挥部介绍,全球氢能汽车技术仍在从中试走向市场的初级阶段,目前,武汉拥有公交、物流、通勤等氢能汽车约260辆。围绕新能源运营车辆应用场景,武汉已“解锁”了可换电的新能源重卡物流车、氢能渣土车等,同时,在武汉现有7个加氢站基础上,武汉又建设完成2座加氢站,并正在加大推进既能加油又能加氢的“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