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鲁黎
中国古代真实的盔甲是什么样子的呢?日前,一件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春秋早期曾国墓地的甲胄,湖北省博物馆修复师方晨正在对其漆质残片进行拼接复原,有望于今年内与公众见面。
甲胄是古人在战争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称盔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主要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观察出土的实物,皮质甲胄,由头胄、身甲、袖甲和裙甲组成;甲片的叠压关系,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4月9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湖北省博物馆金属文物修复室见到方晨。今年34岁的方晨,自2009年起开始跟同在省博做修复师的父亲学习青铜文物修复技艺。方晨父亲方国荣自18岁进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以来,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40余年,曾多次负责曾侯乙编钟复制项目的技术把关,是湖北省青铜器修复专家。
方晨向记者介绍他整理的甲胄漆片,多数漆片已贴上编号。工作台上还有已复原的马甲,其上红色彩绘灵动精美。一座穿戴整套漆黑甲胄的人俑竖立在侧,方晨解释,这副甲胄是1999年复原的,一直在省博展厅展出,因粘贴材料老化,导致漆片表面龟裂脱落,送回修复室准备再次保护修复。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的甲胄,下葬时是一摞一摞在墓里中整齐摆放的,由于盗墓者破坏,甲胄杂乱散落在墓中。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抢救性发掘时,这些甲胄收集起来是无序的。两千多年过去,甲胄的皮革部分腐烂消失,好在皮革表面漆壳保留了甲片外形。
方晨介绍,这个墓主生活的时间比曾侯乙还要早约两百年,正在复原的这套春秋早期皮甲胄,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皮甲胄,复原它将为中国古代兵器演变史的研究提供实物依据,意义重大。
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状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连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
“复原甲胄的难点,就在于要找到每一片漆片的位置,弄清它们分别处在身甲、袖甲和裙甲的什么部位,给它们编号。有时候两个漆片怎么也拼合不上,找到了相邻关系就迎刃而解了,这个过程既费神又有趣。编号工作从2021年接到复原任务,做到现在!”
出土的甲胄漆片脆弱易损,先制作1∶1的漆片纸样,通过纸样的编排确定所在部位及叠压关系,经丝带编缀复原甲胄外形,然后制作1∶1的铝合金托片代替已经腐烂消失的皮革部分,再将漆片粘贴在金属托片上,这样甲胄才最终成型。目前,方晨还在寻找最佳的粘合剂。
跟随父亲贴身学习多年,编钟等金属文物修复成为方晨的强项。前不久,方晨获得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三等奖,这个比赛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代表金属文物修复的国家级水准。
去年,方晨修复了省博馆藏的曾侯與M1:2号编钟。这件编钟2009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出土时残破严重,仅存8块钟体残片,修复难度极大。方晨运用三维扫描技术、3D打印技术、数字化建模结合传统修复技艺,出色地完成了该编钟的保护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