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怎样循环
2023-04-18 06:01:00 来源:长江日报

□刘洪波

经由武侠影视作品的传播,今天“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已是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因果报应思维,但也不止于此。因果报应,在问因求果,或以果归因。“天道轮回”却是更宏大也更高位的法则,似乎与“因”无关。有因,天道要轮回;无因,天道也要轮回。或者说,前后相继自身成了一种至大无外的前因后果。

轮回是佛家的观念,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道循环,都是把在时间中展开的现象解释为流转重现的秩序。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天道循环主要解释治乱规律,即天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关系,属于历史哲学范畴。轮回观念主要解释生命活动,所设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三善道三恶道,以打通对一切生命形式的理解,属于人生哲学范畴。

我们知道,时间几乎无法直观地把握,而只能通过“象”,包括天象、物象、景象等呈现出来的现象来理解,也就是借助于空间来意会。“往古来今曰宙”,但时间的结构是什么,它是有始无终、无始有终,或者有始有终、无始无终?它是如同一条直线从往古延伸到今天并向未来敞开,还是像圆环那样相继不绝而闭合,又或者在直线或圆环上还存在螺旋式的波动?

所有创世论都认为时间有始,但很难回答在那个始之前,时间和空间在哪里,创世者如何得以寄存自身。但没有创世论,人们又很难理解宇宙和万物何故如此。总而言之,古人为了世界何来、何故,是很费脑筋的,即使今天,科学已经如此发达,人们对终极解答的困惑也并不比古人少。这就可见问题的复杂程度。

中国古代的循环时间观念,大致认为时间无所谓始终,如庄子言“长而无本剽”,墨子言“有穷无穷”,或者对始终问题存而不论,同时认为时间处在循环状态,事物的有始有终,架构时间总体的无始无终之下。事件有终始,时间无穷尽。有终始的事件怎样纳于无穷的时间,或无穷的时间怎样绽出事件的始终,则如《说文》所比喻的,为“舟舆所极覆”。段玉裁注解说,“舟车自此至彼而复还此,如循环然”。《吕氏春秋》称“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易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即使老子,持有万物源于道,即认为时间有始,也同时认为“反者道之动”。

古代思想家的这些观点,已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索,在具体的理解上,人们是从天象和物候的交替反复中理解时间结构的。日、月和星辰在天空中的周期现象,气候寒来暑往、草木枯荣交替等自然现象,使人进一步地相信,社会也具有与万物同样的治乱兴衰规律,从而形成一种历史观。这种周期认识,看到的其实是所有物质或事件在时间上或在时间中表现出来的具象,却被视为时间本身的循环结构。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巨轮下,事件的始终凸显出来,并给以交替循环的特征。尚书称“慎厥终,惟其始”,诗经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越绝书》载“天道三千五百岁,一治一乱,终而复始,如环之无端”,都把治乱的循环史放到“天之常道”的地位。

进一步地,历史理论模型开始精致化,那就是“五德终始论”,将五行生克转化出治乱相替的五德转移认识,王朝交替即土、木、金、火、水的循环。这种时间循环观念,由四时交替的诸种天时现象投射到“人时”,对黄帝以降的治乱规律、历史兴衰给出合法性认识框架,到秦汉之际完备起来。秦代以“水德”建构王朝制度,到汉代,经过董仲舒、刘歆等人的思想理论、制度典章、天文制历等工作,已经定型为以“天道秩序”解释王朝秩序的精致模型,不仅为朝廷所信奉,甚至连篡位者也以之为据。

直至北宋中期,“五德终始论”遭欧阳修等人抨击开始动摇,王朝兴起逐渐从天时合法性解释转变以治替乱的正当性解释。尽管如此,治乱相继的循环观仍然是基本的历史观,它既给人“合久必分”的危机意识,也给人“分久必合”的巨大希望。

对循环论历史观取而代之的进步主义历史观,要到近代才树立起来,那是“天演论”之后才会踏实落地的事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