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梅
1400多年前,洪山还称为东山。东山藏古寺,寺名与山同,就称东山寺。唐太宗时,名将、鄂国公尉迟敬德修筑武昌城时,把城外的东山寺扩大,改称为弥陀寺。南宋后期,弥陀寺有了新故事。
南宋理宗端平(1234—1236年)年间,金兵南侵,随州一带沦为战场。此时,距离岳飞抗金已经过去一百年了,但荆湖一带将门出身的孟珙(1195—1246年)仍然坚持抗金。孟珙是南宋后期为数不多的抗金名将,其曾祖父孟安曾是岳飞部将,跟随岳飞抗金有功;祖父孟林、父亲孟宗政都是抗金将士,孟家是实实在在的四代抗金将门。
孟珙早年随父征战,军事才能便有所体现。据《宋史·孟珙传》记载,宋宁宗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驻团山。襄阳大战时,孟珙跟随父亲孟宗政征战。孟珙认为金军必定会进攻樊城,建议父亲从罗家渡过河,埋伏下来,静等金兵。父亲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三天,金军果然来此渡河,涉水过半时,遭到埋伏的宋兵进攻,损失过半,宋兵大胜。
孟珙“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金兵南侵之时,孟珙为保护随州大洪山的古刹灵峰寺僧和镇寺之宝“佛足”的安全,将他们一并迁到东山弥陀寺,并改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东山遂改称大洪山,洪山之名自此始。清代郝谦、高福滂所著《大洪山志》对此段历史有明确记载:“江夏洪山旧日东山,山下有宝通寺……唐宝历时,随州大洪山释慈忍祷雨断足,宋末随数被兵,荆湖制置使孟珙迁其众奉所留佛足,至此建寺居之,遂沿呼为洪山矣。”《湖北旧闻录》中的记载也证实洪山之名始于宋末:“在城东十里许者,至宋末改名大洪山。”
孟珙给武昌送来了洪山之名,也给宝通寺送来一口宝钟——“万斤钟”。万斤钟最初并非为崇宁万寿禅寺(今宝通寺)而造,之所以最后落在宝通寺,说到底,还是孟珙与洪山有割不断的历史渊源。据《夏口县志·艺文金石》载:嘉熙四年(1240年),孟珙在汉阳屯田,以屯田所获供养军士。屯住汉阳期间,孟珙铸造了一口大铁钟,安放在汉阳李家洲上的大安寺内。大铁钟铜镶口边,钟体庞大,造型古朴,因过于沉重被称为“万斤钟”。
安放大铁钟的李家洲是汉阳江边的沙洲。据《舆地记胜》记载,此洲形成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初名刘公洲。后因有李姓人家承租此洲,改名李家洲。李家洲临南纪门,“荻苇繁茂,冬春水落,贾舟集此,民有贸易之利”。可明嘉靖之后,因水流变化,李家洲及洲上的大安寺逐渐湮没于大江中。但幸运的是,寺内的“万斤钟”渡江移入到武昌铁佛寺中。20世纪50年代迁入宝通寺。
从1240年至今,经历了783年岁月和风雨的侵蚀,“万斤钟”上的铭文已然剥脱,但款识“嘉熙庚子七月中元汉东孟珙撰”字样仍可辨认。铁钟在提醒我们孟珙屯田自养、不扰民众的历史往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时,崇宁万寿禅寺已毁25年了。朱桢下令重建寺院于洪山。之后,其子楚庄王朱孟烷(第二任楚王)、其孙楚靖王朱均鈋(第五任楚王)两番请求朝廷,求赐金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终得宝通禅寺之名。清初刘献廷撰著《广阳杂记》时,就称宝通禅寺壮观华丽,实为天下少有。1714年纂修的康熙《江夏县志》,又称宝通寺是“邑之巨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