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运用新科技开创多项术式
在无影灯下演出“科幻电影”
武汉儿童医院有个关于杜浩的“传说”:曾有同事不慎撞伤头,出现轻微脑震荡,头晕欲吐。杜浩看过CT检查片后判断:休息3天就能好。3天后,同事果然症状消失,回来上班时逢人就夸:“杜主任,神准!”
阅片精准、判断“神准”,来源于大量实践积累的经验。医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需先到住院总医师岗位上锻炼,一般人只当一届,杜浩足足当了四届“住院总”,几乎天天泡在手术室里。
凭借精湛技术和创新意识,转型到小儿神经外科后,杜浩创下了多个“国内首创”“省内第一”。他做的不少开创性手术,在当时犹如“科幻电影”。
一名癫痫患儿,病灶广泛分布在右侧大脑,很难手术清除。2017年,杜浩借用神经内镜,给他做了“大脑半球离断手术”,仅切断右脑的传导神经纤维,将它“闲置”起来,虽然在生理上存活,却无法再“胡乱”指挥孩子的行为。术后,通过左脑代偿,孩子仅凭半边大脑就能维持正常生活。这一手术方式,在当年属国内首例。
另一名男婴仅7个月大,患罕见病“颅缝早闭”,需切割、重拼颅骨。2018年,杜浩通过当时新兴的3D打印技术制造出颅骨模型,在模型上反复拼接、推演,制定出手术方案,顺利矫正畸形的颅骨。采用3D打印技术为低龄婴儿矫正颅骨,这在当时属省内首例。
“绝不用几年前的手术方式,给现在的患儿做手术。”6年来,杜浩一直追求手术“更优解”,通过改进,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长,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以切除体积较大的脑部肿瘤为例,6年前可能需要好几个小时,现在大部分只需1个多小时。
■面对患儿“多想一步”
主动给家长留下手机号码
仁心和仁术,对医生来说同等重要。“不推拒任何一位患者,想方设法也要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杜浩说。来看病的患儿,大多数病情复杂,他总是主动留下手机号码给家长,方便他们有情况及时联系。但对于“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他也常劝家长三思。
上周,一位家长带孩子来复查,“幸亏听您的意见,没有给孩子做手术,现在状态蛮好”。原来,孩子患有脑面血管瘤,出生后两三个月时曾出现过癫痫发作,有专家建议做手术切除病灶所在的半边大脑,但术后肯定会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家长通过互联网医院找杜浩咨询,聊了两个多小时。杜浩力劝家长暂缓手术:孩子最近一年都没有发作,可先观察,说不定以后不用做手术。
“考虑做不做手术,仅是治疗的第一步,要尽力再‘帮一把、扶一程’。”面对患儿家庭,杜浩常“多想一步”:有些脑部肿瘤的患儿术后需做放疗,他就积极帮忙联系医院;有些患儿家庭经济困难,他就千方百计伸援手。
神经外科青年医生何远志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前不久,科室收治了一名脑瘤患儿。得知孩子的妈妈和姐姐都患有重病,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杜浩一边发动科室的党员捐款,一边安排管床医生联系社工,帮他们申请慈善救助。“像这样的爱心行动很常见,他经常自掏腰包帮助患儿家庭。”何远志说,在杜浩的带动下,科室的同事们在提升专业水平之余,也会坚持做公益,解决患儿家庭的现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