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教授的新作《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相较于其他史实梳理与述说的研究成果,该作运用史论结合的手法从十三个不同侧面梳理共产党胜利的深层原因。
■从横向方面探讨解放战争
全书主体部分由十三个章节组成,标题大部分出自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的文件公告、毛主席及解放军将领的讲话。该书打破全书线性叙述历史的传统编年体式,从横向方面对解放战争进行总体探讨,在与史料的对话当中阐释各方因素在战争过程中合力作用,抵达我党决胜解放战争的内在逻辑,在众多解放战争史研究中实现了论证方法的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体系当中,发生学方法是对历史现实的发生前提和过程展开研究的方法;在当代历史学理论建设过程中,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进一步赋予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实践统一。马克思考察法国大革命以来政治斗争的阶段、形式及其本质规律,在《1848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当中体现出了发生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有效性。对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对立研究,《决胜》一书创新性地采用发生学的方法,考察我党对国共双方对立认识的发展过程,以此形成线索,探讨解放战争自身的实际发生和演变过程,以起源、联系和发展的研究路径进入国共对立的历史语境。
开篇作者便提出“能不能打赢这场蒋介石强于自己的战争,成为摆在全党面前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进而引出我党在解放战争阶段所作出的主观努力。“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这一论断作为全党作战的意志起点,是于1946年7月20日由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则表现党中央结合国际国内大小环境对国共对立形势的深刻认识。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跃入国共军事对决的历史梳理,而是以横向探讨的逻辑路径,在全书诸多章节中阐释我党对国共对立形态看法的矛盾变化。第一章中,我党内部对蒋的政策由中共七大的“洗脸”而不“砍头”,到1946年11月党内首次提出打倒蒋介石的口号;第三章中,我党联合民盟推动建立联合政府,但也绝不放弃军队;第四章中,四平保卫战后尽管全面内战已愈发难以避免,党中央在给各战场和南京中共代表团致电中仍以争取全面和平为基本方针。面对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我党的态度仍然是用战争的方式使蒋介石回到和平的轨道上,直到1946年11月“伪国大”的召开,我党才下决心用战争的方式打倒蒋介石。由此,在发生学的视域下,该著辩证统一地阐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对立的发生,表现出一个成熟政党对于战争的审慎态度。
■人民立场论敌我主观指挥
“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这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当中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战争的结果,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该著准确地把握住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观念,以此为轴心论述敌我双方在革命战争中的主观指挥。
无论是列强殖民还是军阀混战,承担中国近代演进历史代价的就是中国底层的工农民众。该著在结语部分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题,做全书的收束,进一步明确民心之向背决定战争之成败。作者认为蒋介石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将共产党逼上与自己对立的道路,顽固地坚持反共立场和发动全面内战便是蒋介石给国民党打上的死结。其不顾广大民众休养生息的强烈诉求,把个人权欲和一党私利放在首位,天然地站在了人民的对立立场上。
该著对我党人民立场的阐述首先集中在“为全国和平而奋斗”并精简晋察冀解放区部队10万人,诚心实意争取和平局势。其次是眼中有人民,准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动员一切阶级力量,不断调整阶级政策,在“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章中,从土地政策、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等论述中,阐明了我党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相比之下国民党则主要代表了少部分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劫收”抗战果实、抓壮丁、党和军队组织涣散等等倒行逆施必将失去民心。最后在军事过程中,该著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我党对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生命的珍惜,最终换来的便是“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作者在解放战争的历史脉络上,揭示了毛泽东胜出蒋介石、共产党取胜国民党、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关键因素,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之因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