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云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标识性概念。全过程人民民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不同于西式形式民主的实质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之“全过程”,不仅涵盖了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全链条、全要素,还包括上至中央下至基层一线的纵向各层级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横向各领域的全方位、全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和良好运转机制,切实保障了人民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全面落实,以战略性、实效性、长期性超越了西式民主的短视性、间歇性、残缺性困境。
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人民”,是当家作主的人民而非投票工具。西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式代议制选举民主,侧重于选举环节的一次性狂欢,在“议会—政府—利益集团—传媒”组成的政治“铁四角”格局下,选举沦为一种形式,民主丧失了应有的治理功能。与之相反,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价值,强调人民群众代表机会和代表身份的广泛性、真实性,全面精准吸纳多元主体有效有序参与民主治理。
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民主”,是具有公共性、合法性、合目的性的民主,是广泛、有用、真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克服了西式民主的“偏头痛”问题,既强调民主价值,也重视治理绩效;既强调参与过程,也重视参与结果;既强调程序合理,也重视实质有效;既强调直接参与,也重视间接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出“智慧民主”的特征,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内,党以强大民主领导力吸纳、汇集群众智慧,形成了自我优化、更新和纠偏机制,从制度设计上避免了民主极化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民主实践的理论概括,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标识性、自主性的民主理论,突破了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民主话语先发垄断困境,实现了对西式民主政治体系及其伴生理论的突围,丰富了人类民主政治文明样态,为西方民主化浪潮冲击下迷茫混乱于“民主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致力于更好推进民主治理的民主国家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立足新时代,持续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效能,要多措并举。
要始终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先锋使命责任型政党的引领功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民主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民主治理的价值基点和价值皈依;坚持“四个自信”,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主动识破和自觉跳出西式民主话语陷阱,进一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民主话语垄断,构建中国自主的民主知识体系。
要持续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落实细化宪法对人民民主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以依法治国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化运行。要不断优化完善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发展。
要适应民主治理的数智化转型新趋势。要畅通民主治理的“线上—线下”渠道,更加重视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提高民主参与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数字赋能提高民主治理的回应力和监督力,持续提升民主治理效能,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智慧化发展。
(作者为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