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龚萍通讯员饶万红韩帅
武汉新城中心区域,光谷科学岛科创中心一期项目正向着全面封顶冲刺,五栋建筑拔地而起,已有三栋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综合楼主楼栋还在“向上生长”,下方建成区域已经开始抹灰,进行内部装饰装修,行业内最新的自动抹灰机器人当“帮手”。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项目上每天大约有500名工人加紧奋战,五一假期不停工,为接下来的全面封顶冲刺。
该项目由湖北科投和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投资建设、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作为光谷科学岛首个大型综合体项目,包含1层地下室和5栋主体建筑,总建筑面积14.91万平方米,具备装备研究、技术研发中心以及部分生活居住功能。
项目定位“三平台两中心”,即大科学装置预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平台、科技共享服务平台、科技展示交流中心、公共配套服务中心,是武汉新城打造创新策源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融入35项智能建造技术
平地操控远程塔吊不再爬楼梯
不用攀爬的5G远程塔吊、“一次成型”的自动抹灰机器人、“一张图”掌控工地全景……26日,记者获悉,作为武汉新城首个智能建造科技综合体项目,光谷科学岛科创中心一期建设过程融入35项智能建造技术,成为智能建造科技创新样板。
走进工地大门,左手边有间明亮的工地板房,里边摆放着一排好似“电竞战队”的酷炫装备。操作员们坐在带有操控手柄的椅子上,桌上有六个显示屏,他们戴上蓝牙耳机,手拿对讲机,与远在几百米之外的同事“对话”。
一打听,原来是工地上最新应用的5G远程塔吊。操作员张凡告诉记者,他从事塔吊司机有四五年了,去年开始接触5G塔吊,熟悉之后觉得“这个装备太棒了!”
以前要爬几十米高的塔吊,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现在坐在地面上的屋子里一样操控塔吊,工作环境好多了;以前高空操控塔吊会出现盲区,现在搭载无数高清摄像头,所有的区域“尽在掌握”,相当于多了几双眼睛来察觉风险隐患;最妙的是,远程塔吊不受工作地点限制,只需电脑操作界面切换,原地不动可操控十几公里之外的塔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屋内还有个大屏,能清晰地看到整个工地的全景,是行业首创的工地数字地图技术。“原来的工地监控,多个摄像头显示多个画面;工地数字地图是‘一张完整的图’,想看哪里的细节,点击放大即可,是将现场80多部摄像机的画面完整拼接而成,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
据称,该数字化动态总平图为管理者提供工地现场多角度、跨时空视角,实现工地平面可视化、建造过程可追溯、现场指挥零距离,也为AR识别与验收、装备远控辅助、自主导航等其他智能化应用提供基础数字地图。
■每天刷墙三四百平方米
自动抹灰机器人“一次成型”
在综合楼4层,“大眼睛”的抹灰机器人挥动摇臂,集合自动移动、自动供料等功能,自动完成砂浆均匀抹灰上墙作业“一次成型”。“每天大约可完成三四百平方米的墙面,是人工效率的6~8倍。”现场的工作人员说。位于地下室的焊接机器人,可用于碳钢、铝、不锈钢、合金钢等材料焊接,焊缝的成型观感、强度等效果以及产品一致性和产能大大增加。
记者采访了解到,项目从去年6月动工至今,短短10个月时间,已经完成主体框架的搭建,比预计提前3个月左右。应用了110项先进的建造技术,让传统建筑施工变得更智慧。
承建方中建三局一公司该项目总工周伟全程参与其中,他最大的感受是,拥有了一系列的智能装备、智慧化系统,工地现场管理“迈了一大步”,科技还有望解决行业“用工荒”,机器人取代传统劳动,智能建造产生新兴岗位,让传统的建筑业面貌一新。
作为湖北省“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品质建造”科技创新融合试点项目,当天,全省40余家建筑企业现场观摩了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