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空之王》把硬核青春“写”在蓝天上
2023-05-03 09:46:00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惊心动魄的试飞航程,多型号战机的集中登场,在雪山、戈壁等特殊环境下的飞行使命,电影《长空之王》连日来引发观众热议。

这部讲述我国几代试飞员传奇故事的院线大片不仅成为“五一档”电影票房的领跑者,也带动热血和青春话题频繁登上热搜。

4月30日,《长空之王》导演刘晓世,编剧桂冠,主演王一博、胡军、于适等来到武汉,走进火箭军指挥学院,将影片“献给真正的主角”。在交流中,主创们揭秘了片中多个泪点背后的巧思,许多让观众感动的细节都来自真实的军人经历。

■王一博的红绳、胡军的遗书都有设计

《长空之王》中,王一博饰演的试飞员雷宇一度在手腕上系着一条红绳,引发观众猜测。在武汉路演现场,王一博揭秘:“我认为,对雷宇来说,这条红绳是一种传承。通过一些险情,从魏总工到张大队长,这条红绳最终传承到了雷宇身上,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警醒。”

片中,胡军饰演的大队长张挺牺牲后的遗书话语不长,却让许多观众泪崩。在武汉路演时,胡军透露了遗书的另一个版本。他说:“在录这封遗书的时候,导演、编剧和我们讨论了好几个晚上,录了很多个版本,大家都不是特别满意。有一天,我回家后实在睡不着,就按照我当时的感觉写了一封给妻子的信。”他从衣兜里掏出这封信,在现场娓娓念出:“亲爱的玉珍,我们终于要结婚了。从明天开始,我就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叫你媳妇、老婆,想想就高兴、痛快……我期待着等我退休以后,咱俩再一起打开这封信,我敢打赌,你看到后一定会老泪纵横。”在胡军的设计中,这封信写于两人新婚的前夜,老张还是小张,怀着对妻子211张火车票、5万公里一路追随的感动与愧疚,写下这封未来的遗书,一边是为国许身的壮志凌云,一边是期待白头到老的深情隽永。三四分钟时间里,胡军温情脉脉地念着,观众静静地听着,台上台下都深深地感动着。胡军说:“越到最后,我越觉得这个电影没白演,让所有人知道了试飞员这个群体的存在和宝贵。”

■许多泪点都来自真实军人

在《长空之王》片尾,几段真实试飞员牺牲前的录音让观众忍不住落泪。其实,影片中许多泪点都来自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

导演刘晓世在航空工业系统工作了15年。真机“参演”只是《长空之王》“硬核”的表面。剧组为再现场景,确保人物塑造立体鲜活、故事情节丰富生动,在前期的脚本撰写过程中采访了上百名试飞员、工程师和设计师,他们当中有许多是刘晓世的好友。刘晓世说:“试飞员是一个很小的群体,现役只有100多名,承担着直升机、运输机、轰炸机、海军航空兵飞行装备的试飞任务。他们忠诚奉献的事迹应该被公众了解,他们的精神应该鼓励更多人。”

编剧桂冠透露,片中有3处细节都源于真实军人。电影里的大队长张挺在遗书中写下遗憾,没和妻子补拍婚纱照。桂冠说:“一位老试飞员告诉我,他一直对妻子承诺要拍婚纱照,可一直到他停飞的那天才完成这个心愿。”张挺遗书中的另一个遗憾是没能陪父母去北京。桂冠透露:“其实,这是我爸爸的心愿。他在部队里走南闯北,一直想陪我的奶奶去北京看看。可是,我的奶奶因病早逝,这成了我爸爸最大的遗憾。”赵子琪饰演的军嫂江雨珍为了追随张挺,先后买了211张火车票,行程5万多公里。这一细节也是一位军嫂的真实故事。“军人为国防事业奉献太多,他们的家属也在默默支持,我们要向他们致敬。”

■编剧桂冠在武汉长大

“我出生在空降兵部队医院,成长在火箭军指挥学院。”《长空之王》武汉路演对编剧桂冠来说是一次“回家”之旅。原来,她不仅在武汉长大,还出身于军人之家。“今天的台下就坐着我90岁的姥姥,一位上过战场的海军士兵。”

从小看着《地雷战》《地道战》《大决战》长大,受到家中几代军人的耳濡目染,桂冠在《长空之王》中融入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我从中央戏剧学院进入部队,参军入伍,刚开始就跟雷宇一样,年轻气盛,很莽撞。后来,部队领导让我去走边关、上高原,采访各个兵种。我一下子就觉得自己的心灵升华了,深深感到军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人们铭记这些“天空守护者”就成了桂冠创作的初衷。

“武汉女儿”携作品回家,家乡人更是感动不已。观看影片后,一位老将军说:“就像片中张挺所说,性命加使命才是我们的生命。有了这种使命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的空军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应该传承、发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