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小夫妻认准的这种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得到了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蔬菜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杜铮的认同,在他看来,如今农机合作社提供的农事服务专业化程度较高、价格也比较合理,这种模式适合在当下规模化种植。
“种田大户需要有社会分工的意识,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杜铮说,随着新一代农民趋向年轻化和信息化,未来农业种植会倾向于从耕到销的全产业链托管模式。
找准模式的同时,这对小夫妻也不忘学习农业知识。每次农机车队来,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播种播多深?什么时候播? 农机手都会结合当地情况给出建议。
在一次次追问中,他们也越来越“懂行”。
■日夜操劳,既管大方向也抓小细节
爱穿高跟鞋的潘培,将一双双款式各异的高跟鞋束之高阁。“自从种地以后,我就再没机会穿高跟鞋了。”潘培笑说。
小夫妻的那辆黑色SUV,车内车外都沾着泥土,内饰也被晒得老化发黄。
他们每天会开着这辆车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查看情况,不分昼夜。
“我们不需要完全掌握具体每个环节的耕种技术,但要知道什么季节要做什么事,把事情细分下去,提前安排好人手和机械。”贺迎新说。
除了机械化的“外援团队”,有些事小夫妻还得亲力亲为。
4月22日上午,巡田途中,潘培接到播种车队农机手的电话,立即赶往山下湾的播种现场。农机手播种玉米时发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玉米粒播下去后没有被土壤盖住。
小夫妻和农机手仔细察看土地后发现,原来是地里残留的种植西瓜用的薄膜导致了播种故障。精播机无法专门将土翻盖,潘培便开始联系所在村湾的大队队长,请当地农户来手工覆土。
事发突然,所在村湾没有合适的人手,潘培又辗转给多个村湾负责人打去电话。由于没有提前预约人手,村湾一时抽调不开人。“种子裸露在外,不仅发不了芽,还很容易就被鸟儿吃掉,那这三分之一的地就白种了。”焦急之下,贺迎新和潘培一边覆盖着土壤,一边继续拨打着电话。
一个小时后,在王中湾村大队队长的协调下,两位农妇答应下午过来覆土,松了一口气的小夫妻继续开车巡田。
将车停在一处田边,他们见农机手横着播种小麦,考虑到这样种植后期还需要开沟排水,潘培又下车建议师傅竖着播种。
潘培说,她之所以这样建议,是因为之前“踩过坑”。
小麦是小夫妻最早播种的作物,5月中下旬将迎来第一波收割。然而4月一场大雨,因为田里积水无法排出,眼见着地势低洼处的小麦变成枯草。他们为此伤心不已。
再巡田时,潘培总会格外关注地势和排水问题。“虽然不用亲自下地耕作,但各个环节都会格外操心,大的方向我得把握好,一些细节也要处理好。”潘培说。
在农作物打药环节,潘培则是亲自上阵。2月初,小夫妻购入了一台“大疆T50”。“小时候看父母种地都是背个喷壶一亩亩打药,真没有想到,现在打药会变得这么简单。”潘培感叹。
坐在车里的潘培,时常目不转睛地透过车窗注视路旁的田地,连片黄澄澄的麦田让她心生期待:“只要用心做好管理,尊重种植规律,其余的只是等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