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马慧洁通讯员杨士启
5月8日下午,市残联会议室,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妻子李女士(化名)的工作日常,“这里是妻子工作的地方,我想记录下来,今后告诉女儿她有一位优秀的妈妈”。
就在2日,李女士因颅内大出血救治无效脑死亡,一家人遵从她的遗愿,帮她捐出了器官,至少可以为6人带去新生的希望。
■死神逼近
13岁女儿含泪提及母亲遗愿
李女士今年44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13岁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和爱她的丈夫。
4月22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但对于这名13岁的女孩来说,注定此生难忘。她的母亲李女士突然晕倒后颅内大出血,陷入昏迷。虽被送至医院积极治疗,但由于病情过重,最终于5月2日被确认脑死亡。
“爸爸,别忘了妈妈的心愿,如果有一天生命即将结束,就把她的器官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虽有万般不舍,但在得知母亲将永远离开她时,已经回学校上课的女儿含泪给父亲打电话商量:“我们圆了妈妈的心愿吧!”
李女士生前在和家人谈论关于器官捐献话题时曾说:“如果有一天医学确诊无法挽救我的生命,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呢?”器官捐献,承载的不仅是奉献,更是生命的希望。李女士这一想法给女儿留下深刻印象,捐献器官在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同时,可以让母亲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也是母亲留给她的念想呀!
■强忍悲痛
全家人帮李女士完成器官捐献
器官捐献需要同时获得逝者父母、子女和配偶同意。李女士年近八旬的父母在老家生活,他们无法接受女儿病重即将离世的消息。几经波折,5月2日上午,在李女士哥哥的协助下才拿到父母授权委托书。当日21时,亲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在病房与李女士做了最后的告别。22时,李女士被平稳地送到手术室,医生连夜为她完成了器官捐献手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龚义东主任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李女士捐出的心脏、肝脏、肾脏以及眼角膜,至少可以为6人带去新生的希望。
“这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延续。”龚义东说,器官捐献体现了人道、奉献、博爱的崇高精神。我国器官捐献工作形势严峻,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与幸运地能等到供体的患者比例严重失衡,李女士的女儿用器官捐献的方式诠释了她母亲生命的价值。
■胸怀大爱
她永远是全家人的骄傲
办公室抽屉里,各种印章分门别类、安静整齐地立在那里,桌上的文件一份份等待着主人李女士将它们整理入盒……
2013年,李女士从空军雷达学院转业。根据个人意愿,她被分配到武汉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同事说她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对待帮扶对象耐心细致。
“李姐是一个非常乐观、温暖的人。”同事邓女士回忆,李女士总是愿意帮助别人。
常青花园有一位单亲母亲带着脑瘫孩子和年迈的老人一起生活。2021年起,邓女士和李女士对口帮扶这个困境家庭,第一次上门了解到脑瘫孩子上学难,在与东西湖区残联同事一起关注下,她们帮助孩子在特殊学校就读。此后,她们每年至少会去孩子家探望4次,每次去李女士都会买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送给孩子,仔细询问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康复。
“她是一个有大爱情怀的人。”市残联理事长李红敬得知李女士的家人决定完成她的心愿后感慨道,“她的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们一家人值得敬佩。”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李女士丈夫哽咽着说,“我们完成了她的心愿,在我们心里,她还不曾离去,还存在这个世界上,她永远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