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群众的呼声,也是使命的呼唤。
武汉经开区汉江村村医刘志强,一开始“短时借调”,如今在这个偏远村庄一扎根就是6年,正是回应了群众呼声,响应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召唤。
刘志强工作起来,几乎全年无休,一年里少说345天,多的甚至365天。这样的强度令人肃然起敬。让刘志强留下来、扎下根,是因为乡亲们“离不开他”,也因为乡亲们对“好看病、看好病”有着强烈渴求。
汉江村地处偏远,又是迁移村,医疗卫生条件相对不足,慢病管理十分薄弱。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城市比起来,这里的乡亲们更需要可信任、可依赖的“健康守门人”。往大里说,要实现“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基层医疗目标,需要更多刘志强这样技术好、肯奉献的乡村医生。
向下扎得越深,向上就长得越茂。刘志强虽然不是大专家大教授,但能为远近乡里近2000名乡亲排忧解难,能在日复一日工作中挽救生命、护佑健康,他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价值闪闪发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炽热不息。
中国这样大,总有一些“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在城乡之间,农村发展不够充分;在乡村振兴中,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充分,在乡镇发展中,偏远乡村发展不够充分。越是发展不充分的地方,条件越艰苦,群众呼声也就越大,需求越强烈。这样的地方,特别需要像刘志强这样的党员干部,不计条件身体力行,为服务群众发光发热。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致敬和学习刘志强医生,要鼓励更多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也要在全面发展、制度保障等各方面形成合力,真正让短的地方长起来,弱的地方强起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落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