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是工业制造的生命线,持续升级迭代的智能产线,赋予了工业制造更强的势能。
从一厂到百业,从一隅到一城,“周五之约”贯穿武汉全年的工业技改,深远地提亮了武汉工业经济的成色,武汉技改投资在工业投资中占比大幅提升,今年一季度,武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5.1%,占工业投资比重51.6%,较2019年底(38.2%)提升了13.4个百分点,创下新高。
自2019年起,武汉在全国较早开展工业智能化改造,引入专业化咨询诊断平台。同时,2020年疫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武汉将首场“周五之约”工业技改示范推广会开进了东湖高新区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至此,“周五之约”示范推广,如期相约,从1到100。截至今日,推广会第100场在武汉经开区东风李尔举行。
食品工业、纺织行业、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行业越扩越多;
“云参观、云诊断、云交流”与现场实地参观学习相结合,典型应用现场观摩,示范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点评……方式日渐丰富;
裕大华黑灯工厂、东风岚图“5G+全连接”工厂、武汉华星光电智能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活动走过10个区,几乎走过所有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关键企业,挖掘智能化应用场景,强化新技术赋能,融合精益化生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武汉制造业锻造“钢筋铁骨”,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专业机构公益性诊断与服务。为着力破解智能化改造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难题,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高水平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平台,率先采用政府买单、公益诊断模式,主动上门“把脉问诊”,免费为企业量身订制诊断方案4166家次,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改诊断服务全覆盖。在诊断服务的科学指导下,全市工业企业技改意愿大幅提升。2019年以来,全市7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立项并实施技术改造,工业技改项目数占全市工业项目70%以上。
二是线上线下持续性的观摩辅导。坚持“周五之约”,每周走进一家企业举办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推广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线下企业现场观摩学习,专家辅导点评,线上企业参观产线、旁听经验。截至目前,已举办推广活动近百场,每周上线参加培训的人数由5000人上升到6万人,参加培训的企业累计达到3000多家。
三是分行业分层次的智能化梯次培育。探索制定武汉“未来工厂”评价标准,按照“数字化产线(应用场景)—智能示范项目(车间、工厂)—标杆工厂—数字领航”四级联动模式梯次推进武汉“未来工厂”建设。目前,866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在全国位居前列。建成国家5G全连接工厂2家,在全国并列第一。打造了101条优秀数字化产线、102个智能化示范项目、10个标杆工厂,创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位居全国第二)。9家企业获评智能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2,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四是科学适时的数字化新技术赋能。组织华为、科大讯飞、高德、华科大等创新平台与应用企业开展深层次对接,加快推广全光网络、5G、边缘计算、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声光电等数字新技术在工业智能化改造中的深度应用,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能力。
五是数字化转型与精益化生产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先行行业深化精益化生产,长飞光纤、东风李尔、中韩石化等标杆工厂实现从用户到产品到制造管理全面智能化、数字化。102家智改示范企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32.5%和22.8%以上,产品不合格率、运营成本和用工成本分别平均降低23.5%、25.7%和20.2%,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27.8%。
六是加强诊断服务与强化专项政策支持相交融,引导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安排市级投资及技术改造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企业推广高端装备应用,加快智能化改造。2019年,武汉市制定出台《推进咨询诊断平台建设加快工业智能化改造的工作方案》。2021年,武汉市陆续出台《关于加快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支持政策的通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未来工厂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配套智改补贴、标杆奖励、示范激励、创新鼓励等“含金量高”的政策。
“周五之约”不断把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线上线下向全市工业企业推广。工信部以《工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引领数字化转型的武汉模式》向全国推介。就在去年6月,武汉在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