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教授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于景区商业的特殊性,景区物价高于市场价20%左右属正常范围。
针对4A级景区木兰花乡183家商户总体降价25%一事,邓爱民评价说,让惠于民是一件好事。景区商品在降价的同时,也要提升景区服务,突出景区特色,让游客感受到物超所值。
近年来,景区价格一直备受诟病。邓爱民解释,基于商品成本、市场供需等原因,景区物价常常高于市场物价。例如,景区商品成本包含租金成本、生产成本、广告成本及员工成本等,这些成本都会影响商品价格。
“许多景区远离市区,那里没有大型超市,买东西也不方便。吃个饭、买个水,只能在景区内购买,这就导致在景区这个小圈子里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价格自然会上涨。”邓爱民进一步解释。
邓爱民分析,不法商家的不科学定价也是造成景区物价高的主要原因。他说:“部分景
区商家抱着宰客心态,认为游客不熟悉当地物价且旅游是‘一次性’消费,恶意定价,抬高商品价格,非法盈利。”
他建议,景区管理者要打破“高价商品”的思维定式,对于游客刚需商品,通过适当降低商铺租金、引导商家薄利多销等办法,推动“景区内外一样价”。对于非刚需的旅游纪念商品,倡导商家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根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制定价格。
他同时建议,为保证价格调整能长期执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开展“景区内外一样价”专项行动,制定完善景区商品监管机制,实行动态调度、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抽查、检查,对商品价格变动进行跟踪了解,出台景区商品指导价。
邓爱民认为,对于景区来说,还应畅通游客投诉建言渠道,公开价格监督电话,接受市民、游客监督。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