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
社区公益日
邀居民共享美好生活
“很开心!我们和长江日报一起庆生!”5月23日上午,长江日报5G高清直播车驶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社区副书记彭莉与网友在线互动。80岁以上的老人、幼儿园的小朋友和长江日报一同庆生,并为长江日报创刊74周年送上祝福。第七届“智苑杯”象棋比赛、“一老一少共庆生”第二季度生日会、5月志愿服务等智苑社区5月公益日“去有公益的地方”活动,联合长江日报读者节带大家来到现场进行探访。
上午9时,在智苑社区内的广场,提供理发、缝纫、义诊、电脑维修、家电维修、法律咨询、退休年审等的志愿者已穿上红马甲等候为居民服务。
“今天,我借着长江日报的直播平台感谢曹师傅!”家住智苑社区8栋的顾爷爷指着替他理发的曹师傅竖起大拇指。
曹师傅是葛化集团的一名化验员,年轻时学了一门理发的手艺,退休后她在社区当公益理发师。每个月的公益日上午,她早早在社区广场上等着前来理发的老人。下午,她上门去为不方便出门的老人理发。“公益免费,她一直坚持着!”
“阿姨,您要多晒太阳;小伙子,你经常看手机要注意姿势;叔叔,您吃了蛋糕再测血糖是不准的……”来自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的医生正在给居民进行义诊。
“我们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社区副书记彭莉介绍,社区公益服务还有电脑维修、家电维修、法律咨询、退休年审等,都是由共建单位葛化集团、社区党员和志愿者提供,邀居民共享美好生活。
“祝长江日报生日快乐!祝小朋友们和爷爷奶奶生日快乐!”在智苑社区服务中心的二楼,来自葛化育桐幼儿园的小朋友在音乐老师熊瑶的带领下为社区里本季度过生日的老人和小朋友表演舞蹈。
“我跟长江日报同岁!这一群可爱的小朋友给我们庆生,这个生日过得很开心!”今年74岁的李阿姨为小朋友表演的节目鼓掌。不仅孩子们给老人们带来了节目,多才多艺的老人们也为自己准备了古筝独奏、书法、吹奏葫芦丝、舞蹈等节目。
(长江日报记者程艳李奥熊诗琪通讯员李梦蝶)
■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
百年老街打造自有文化IP
5月23日下午,长江日报创刊74周年读者节活动走进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打铜社区副书记桂丹丹向记者讲述社区的百年历史与文化传承。
一个多世纪以前,打铜街是汉口铜器诞生地,曾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金牌奖。
23日,一个憨态可掬的“铜小匠”玩偶出现在镜头前,这是将铜锣形象和打铜社区青砖石墙元素相结合IP。
记者跟随桂丹丹来到打铜匠人胡家全的铺子前。
“小锤子、小火车轮子……这些工具用了一百多年了。”胡家全指着自己的打铜工具如数家珍,“我的祖辈世代打铜,到我这都已经是第六代传人了,这些都是我的祖辈传承下来的。”
“过早”是武汉独特的地域文化,每天早上都有无数食客慕名而来。“这次来武汉旅游就是想好好体验武汉的美食,听说这里的蔡林记是武汉唯一一家门口有铜像的门店,所以特意过来打卡。”直播过程中偶遇两位专程来武汉旅游的大学生,他们热情点赞了武汉的美食。
除了特有的打铜文化和过早文化,桂丹丹介绍,2013年打铜社区作为惠民工程还专门成立了鱼门拳工作室,为鱼门拳的宣传展示搭建了交流平台。传承人胡征国教授社区居民练习鱼门拳,在2015年获得“武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称号。
打铜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社区治理,致力于“五社联动”治理体系的探索实践,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工作者、动员居民参与社区基层治理。桂丹丹表示,通过文化传承、文化建设,真正做到社区靠居民,和居民一起打造丰富文化活动。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陈晗朵记者吴晓琳熊诗琪)